今年是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建院六十周年,7月23日和7月24日晚,两台精彩的昆剧演出在苏昆的中国昆曲剧院内上演。7月23日晚的演出汇集了全国各大昆剧院的名家名段,特别是先后登台演出的汪世瑜、蔡正仁、柳继雁三位老艺术家,更成了全场焦点,喝彩之声不断,一曲唱罢,观众用热烈掌声“苦苦相求”,老人家们不拂众意,让大家听到惊为天人,要知道,汪、蔡两位先生均76岁,柳女士已82岁矣。

六百岁的昆曲可谓老矣,从农耕时代慢慢走来,一笛一曲,一桌二椅,要想与今天的声光电、三维、vr们比拼,当然没什么技术优势,但是7月23日晚三位老艺术家的现场表演,却尽显这个古老艺术的强大感染力。多年来担任苏昆艺术指导的汪世瑜表演了半个多世纪前他一唱而红的《西园记》经典折子戏“夜祭”,带领全场观众在一片沉静中走进一位多情书生的生死喟叹。几分钟演唱期间的全场肃静和紧跟最后一个音节爆发的一片叫好声,真是让文字描述有点多余。

虽然常常有“听不太懂”的点评,但是昆曲唱词的雅,是她能够成为“百戏之祖”的一个重要原因,多看几部昆剧后再去看别的剧种,最好是同一剧本的不同剧种表现,昆曲唱词的典雅秀美、意境隽永,就是一清二楚。再进前一步,大雅之物如何不拒人千里之外,如何直指人心感极而泣下?那是因为有情。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无论技术发展到何种令人目眩神迷的地步,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甚或是最后的,就是情。时势固然会变,生活内容也会大相径庭,但是构成人们情感世界的基本要素并没有太多的变化。在技术推动下越来越快的生活,其实是非常需要类似昆曲这样的慢艺术来抚慰人们的内心。

空荡荡的舞台中央,一位老者居中而立,伤感的吟咏之后,音乐响起,如金石般的嗓音塑造了一个断定自己已痛失爱人的多情书生,他的点滴回忆和情感变化,娓娓道来,抑扬顿挫,一唱三叹。坐在灯光明亮的现代剧场内,你仍然会不由自主的神思悠悠,细细聆听眼前人絮絮叨叨地诉说他的爱情故事,一见倾心,再思难忘,却不料阴阳两隔……汪世瑜曾这样回忆他当年学习《西园记》的过程:“周传瑛、王传淞、姚传芗等八位‘传字辈’老师手把手地抠戏,每一次排练,老师们都会精益求精地提各种意见,压力之下排戏三个月,我硬是从100多斤的体重,瘦到87斤。”重重压力之下的烙印成就了一位艺术家,如今的汪世瑜已是七旬老人,与之前舞台上、银幕上的形象似乎已不可相比,但是他迅速调动情绪“入戏”的感觉却更加炉火纯青了,看到在数米之外的舞台上他只用一个眼神就重现了一个年轻人的“魔力”,这就是现场观看演出的神奇之处。在网络虚拟技术几乎能够以假乱真的今天,坐到剧场内看一场真人演出,体验那些久已忽视陌生的各种情感:热烈的憧憬、漫长的等待、无端的思念、不由自主的猜想……也算是很纯净的奢侈。(首席记者 李婷)

(摘自 《姑苏晚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