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于1957年的北方昆曲剧院,长江以北惟一的专业昆曲艺术表演团体,在60年的发展过程中,北方昆曲剧院除推出诸多题材创新剧目,在昆曲艺术的市场化营销方面也有大量投入。北方昆曲剧院院长杨凤一表示,昆曲等传统戏曲艺术应重视现代传播手段,特别是互联网新技术的运用,不仅可以让更多的年轻观众有机会接触传统文化,也拓宽了昆曲的营销宣传渠道,并为昆曲的传承奠定了良好的受众基础。
北京商报:北方昆曲剧院在剧目演出方面有哪些特色?
杨凤一:北方昆曲剧院这些年既有继承、原创的剧目,也有一些新排的剧目。最大的特点就是本着以传统为主,保留我们的根。原创剧目最有代表性的像《红楼梦》,就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加进了一些现代手段,比如说灯光、布景、服装、化妆等,由于增加了一些现代科技元素,使得舞台整体呈现得更加丰满,并且更加吸引年轻观众。同时,我们也会做很多传统剧目,比如说《牡丹亭》、《西厢记》等古典名著。传统和现代“度”的把握一定要准确,不能脱离了本质,跳出昆曲原有的古老的、优秀的根。
北京商报:昆曲怎样才能在未来发展中进一步拓展受众群体?
杨凤一:想真正地把昆曲推广出来,还是要考虑好昆曲推广定位的问题,以及如何形成一种自己的规律。中国昆曲必须要两条腿走路,继承与发展,只有这样剧种才能健康地往前走,才能更多地吸引观众进剧场来。尤其是现代的年轻人,如果你是想把他吸引进剧场来,必须要结合一些现代的科技手段,慢慢把大家引到剧场里看,让他感兴趣,你再去讲解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此同时,像走进校园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校园演出在青年人中推广昆曲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我们今后要长期做的工作。
北京商报:昆曲在市场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
杨凤一:从我个人自身排演剧目的经验来看,有两个很典型的例子。2000年,我排练《贵妃东渡》,是以昆曲歌舞剧的形式来演绎的一个剧目,但因步子迈得比较大,超出了昆曲传统的范围,很多的专家、戏迷朋友们持坚决反对、否定的态度。同时,虽然也吸引了一批从未看过昆曲的人,但却因为声、电、舞台整个大的布景与原先不同,误导了观众认为这就是昆曲。之后,在我排演由日本话剧改编的作品《西鹤》时,反响就比较成功。基本上唱、念、做、表都没有离开昆曲的本质,更是严格按照昆曲的格律、曲牌进行表演的,只是在舞台呈现上稍加了一点话剧的成色在里面。所以,继承革新与发展是一个要把握的问题,光继承没有新的剧目也适应不了现在时代的要求,而发展也应掌握一个“度”。
北京商报:互联网时代下昆曲如何更好地传播?
杨凤一: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传统艺术应该也必须借鉴于现代手段。昆曲虽然是传统剧目,但是必须要借鉴互联网平台来传播弘扬传统文化,结合一些社会团体来共同推广做一些品牌吸引。当下年轻人对于互联网还会比较热衷,所以说是通过互联网让它们更多地了解传统文化。我想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是需要借助于多方面的科技手段来进行宣传推广,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昆曲,了解传统文化。
北京商报:昆曲怎样才能更好地走向国际舞台?
杨凤一: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就是在于呈现诚实与虚拟的表演,越是传统的越是古老的艺术,外国人反而越喜欢。这些年我们一直在推出我们的文戏,尤其是我们的古典名著在国际市场上非常受欢迎,。他们通过演员的表演能够领悟能够看懂整个剧情,并且被感染,这就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所以舞台上的一些虚拟表演,外国人看了很惊奇,也很欣赏。这样古老的一种艺术魅力,我们更应该去发扬光大,让更多的国际人士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传统艺术。(记者/卢扬/王嘉敏 实习记者/滕艺菲)
(摘自 《北京商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