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已经在两岸四地、大江南北,甚至美国西岸都演出过了,第100场纪念演出觉得还是选择在北京最合适。因为北京对传统戏曲最重视,观众的水准也最高,而且《牡丹亭》曾经在这里被观众们点头肯定,大力支持,这已经是第四次进京演出了!”

4月21日,出现在北京“第三极书局”的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一方面为当天开幕的台湾摄影家许培鸿的“牡丹亦白——青春版《牡丹亭》摄影展”助阵,也同时为5月11日至13日将在北京北展剧场举办的“白先勇青春版昆曲《牡丹亭》百场庆演”做大力宣传。

三年时间十万张照片为《牡丹亭》做影像纪录

台湾摄影家许培鸿的“牡丹亦白——青春版《牡丹亭》摄影展”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和北京第三极书局同时开幕,展出作品120多幅,影展将持续三周,免费对公众开放。

“我做《牡丹亭》最大的收获,是组织了一大群昆曲义工!”白先勇笑呵呵地向记者介绍身边一位斯文的台湾男士——台湾著名摄影师许培鸿。“我们的演出获得空前欢迎,观众们一个个看得如痴如醉,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青年演员的形象俊美,的确符合我们‘青春版’的气质。但如何能把最美的时刻、最动人的一刹那,定格为永恒呢?摄影师许培鸿是大功臣。他的照片随着我们的演出全世界飞,很多人都是先通过看他的照片认识的《牡丹亭》,是看了他的照片来看戏的。照片的魅力影响力很大,但实际上戏曲照片非常不容易拍,尤其是昆曲,要捕捉动态中演员的神情。许培鸿为《牡丹亭》一共拍了十万张照片!很少有一出传统戏曲能够拍十万张照片。他的摄影,不是演出的宣传照,而是艺术,是用影像在给我们这个戏做纪录。”

“我拍过很多题材的照片,但拍摄《牡丹亭》的演出,是我投入最久、拍摄时间最长、拍的内容最丰富的一次,从来没有拍摄一个主题持续拍了三年,拍摄作品数量相当大。”摄影师许培鸿提到自己拍摄的经历也感慨良多,“昆曲很美,也很难拍,越美的东西越难拍。《牡丹亭》马上要演100场了,我跟着拍了60场的演出,把其中萃取出的精品带给大家,可见这些图片的珍贵性,有很多台前幕后的瞬间很难得。3年来,从演出的最初期到现在,能够从照片中看出演戏的小孩子长大了,他们的脸型、神韵、气息都在变化。男女主角最开始演出时,虽然英俊、漂亮,但还像是刚出校门的学生。但现在,他们在英俊、漂亮之上,又增加了一份很大的自信。5月初会在台北发行《牡丹亦白》的摄影集,里面有二三百张有关《牡丹亭》的珍贵照片,记录了很多故事。希望这本影集以后也能在大陆出版。”

100场演出15万海内外观众召回昆曲生命力

“百场演出,意义非凡!我们开始做《牡丹亭》的时候,昆曲还处于相当低迷的状态,看的观众很少。而现在,已经有15万观众看过了。”提到即将迎来百场纪念演出的《牡丹亭》,白先勇一脸喜气,笑口大开:“在这近百场的演出中,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场次是爆满的,剩下百分之十的演出,上座率也都在九成以上。美国柏克莱大学,剧场有2200多个位子,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1800多个位子,台北1500个位子,北大百年讲堂2200个位子还得加座……不仅大剧场,就是小剧场我们演的效果也很好。2005年在北师大演出最好玩,他们学校的礼堂只有900个左右的座位,礼堂很陈旧,舞台上连吊杆都没有,演出‘完全阳春’!但这种完全原始的条件对演出没有任何影响,现场气氛反而非常热烈,学生的情绪非常热情。”

“如果一个戏没有观众了,也就没有生命力了。”白先勇说,“最开始做这个事情的时候,其实心里没底,只是希望它能够顺利演出,让更多的人看到昆曲。但没想到它的生命力这么强,三年内演了100场!希望它把昆曲生命力召回来的目的已经做到了。”如今,三年时间里《牡丹亭》在不断的成长,白先勇说:“这个戏在排演的过程中,一直在不停的修改。舞台舞美也做了不少改动,例如‘言怀’一出戏里有四幅书法,现在的处理就比以前更加写意;还有第一场戏,最开始演时汤显祖是不出场的,是在暗场里,但去年我们改成让汤显祖自己出场……这个戏一直在不停的改,不停的磨。这些演员也非常争气,9个小时的大段台词都要背下来。最开始刚到台湾演出的时候,他们还会紧张的手发抖,现在已经很自信了,像个‘角儿’了。”

《牡丹亭》的百场演出,正赶上纪念中国话剧百年之际,对此,白先勇笑言:“我觉得很巧。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是历史最悠久的中国戏剧。我自己曾写过一个话剧《游园惊梦》,在北京、上海、台北都演出过,讲的是一个昆曲名伶一生的故事,用话剧的形式,其中也穿插了昆曲的唱段,将昆曲和话剧结合在一起。这一次正逢中国话剧百年纪念,《牡丹亭》也演出了一百场,真是挺有意义的。”

跟着《牡丹亭》走遍大江南北,近百场的演出中亲自到场看过80多场的白先勇,对《牡丹亭》的未来充满了信心:“《牡丹亭》还会继续演下去。要到国外演出,除了美国,还会去欧洲巡演,今年就会到英国伦敦和荷兰阿姆斯特丹参加艺术节;另一方面,就是要到校园巡回演出,让昆曲进校园,让更多的学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最美的部分!”记者问他,《牡丹亭》的项目已经如此成功,之后是否还有酝酿其他新计划?他笑道:“有是有的,但我毕竟只是一个人,精力有限,希望大家一起来做,一起来推昆曲。”(记者 王润)

(摘自 《北京晚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