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日本著名歌舞伎演员坂东玉三郎
南座为日本最古老的剧场,有400年历史,位于京都四条,该剧场也是歌舞伎的发祥地。3月6日至25日,日本著名歌舞伎演员与中国苏州昆剧院在这里合作演出中国昆曲《牡丹亭》。
演出最后一场结束后,掌声经久不息,谢幕多达5次,许多演员和观众热泪盈眶。苏州昆剧院院长蔡少华说他第一次看到如此感人的谢幕场面。从大阪赶来看戏的尾谷瑛子连声赞叹:“十分精彩,实在感人。”主要演员化妆间在三楼,玉三郎卸妆后来到307室接受记者采访。卸妆后的玉三郎明眸皓齿,平易近人,举止自然优雅,谈吐文质彬彬。
记者:作为日本歌舞伎演员,与中国昆曲结缘是怎样的契机?
玉三郎:我的祖父和父亲是歌舞伎演员,也受到过中国京剧的影响,上世纪10到20年代与梅兰芳先生有过交流,他们赞扬梅兰芳先生演技的那些话,我年轻时就听说过,并且一直记在心间,十分向往。上世纪80年代,为了演出歌舞伎《贵妃醉酒》,我曾得到梅葆玖先生的指教。在交流和学习中,我了解到,梅兰芳先生不仅研究京剧,也研究昆曲,因为京剧源于昆曲,他把昆曲中的演技融汇到京剧里。1986年,中国的昆曲首次来日本公演,由江苏省昆剧院在东京国立剧场演出《牡丹亭》。看到由张继青先生扮演的杜丽娘,我深受感动。那是我对昆曲《牡丹亭》产生兴趣的最初动因。5年前我曾经策划演出日文版《牡丹亭》,在反复研究中发现,最能体现《牡丹亭》意境的还是中文版《牡丹亭》,最终下决心演唱原版昆曲《牡丹亭》。去年6月我去苏州昆剧院访问,见到张继青先生,谈起22年前在东京的演出,说到当年就萌生了扮演杜丽娘的愿望。先学了《惊梦》,后学了《魂游》。应该说,对昆曲的兴趣和学习,是这次在京都合作演出《牡丹亭》的主要动力。
记者:昆曲的魅力、学习昆曲的难点是什么?
玉三郎:我第一次感受昆曲的魅力,也是1986年在东京国立剧场演出的《牡丹亭》,特别是《离魂》一场,杜丽娘倚窗望月,思念恋人的情景和气氛,与日本人是相同的,不同的是乐器和语言,当年演出中二胡和笛子演奏的音乐,至今仍在耳边回响。昆曲的魅力在于柔美精致、布景梦幻、表演细腻、音乐婉转、唱词清雅。
学习昆曲最难之处还是发音。听北京人说,苏州方言很难学。因为我不懂中国的普通话,直接学昆曲中的中文,学习中发现许多发音与法语相近,卷舌音较多。学习的方法就是反复听录音,先记住声音,再请教发音的口型。主要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学习发音。相对而言,动作方面比发音容易学,因为我过去学演过杨贵妃。即使如此,仍然有许多细节需要学习,例如水袖等。
记者:昆曲与歌舞伎的异同有哪些?作为男旦演出昆曲和歌舞伎有哪些不同?
玉三郎:关于昆曲与歌舞伎的异同,我认为根本上是相同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例如服装、头饰不同,再如昆曲有说有唱,歌舞伎有说无唱等。演出昆曲和歌舞伎的不同,来源于作者的创作的不同。我扮演剧中女主人公,我的心情不会变为女性心情,而是专心演绎作者的创作意图,演绎作品的意境。剧中杜丽娘与柳梦梅并无真实交往,只是梦中之情。剧中杜丽娘的唱段,不如说是作者的心境。
记者:此次京都合作演出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玉三郎:在京都演出的20天期间,与中国的昆曲演员共同生活、共同化妆、共同演出,大家心灵相通、齐心合力,演出获得成功,受到戏迷们的欢迎和喜爱,这是最大的收获。
记者:4月将在东京演出25天歌舞伎,5月6日开始在北京湖广会馆演出《牡丹亭》,是否担心会忘词?
玉三郎:今年1月在苏州学昆曲,2月在日本演歌舞伎,3月在京都演昆曲,4月在东京演歌舞伎,5月在北京演昆曲。演员已经适应这种节奏,完全不必担心。
记者:对北京演出有什么期待?
玉三郎:我首先期待的是首场演好,其次期待演出水平不断提高,再者期待中国的戏迷前来观看。
作为玉三郎的艺术指导、现任江苏省昆剧院名誉院长张继青接受记者采访时,对玉三郎的职业意识、钻研精神和演出技艺高度赞赏。苏州昆剧院院长蔡少华说,中日双方在京都合作演出促进了两国传统文化的交流和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正所谓:京都圆梦《牡丹亭》,昆曲续写新篇章。(于青)
(摘自 《人民日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