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世界三位著名的男高音聚首中国北京故宫午门前的广场举行了一次盛大的"歌咏会",场面之大,阵容之盛,令人惊叹!就门票来说也让人惊呀!一张门票最高达上千美元,最底也要几百美元!这次门票之高据说是前所未有的。但是门票虽贵可看的人却不少,从上座率来看也达到90%以上。可真是"火爆"京城了!!!

我且不言此次"三高"歌咏会是否该办,这也不是我该管的!就说有那么多的人去听歌咏会,也算是支持高雅的艺术!但是就我国刚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的"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昆曲"与其相比,咳!就"洋盛中衰"了!不知是国人的文化素质与其物质财富的不听增长而不断提高!还是国人对世界的文化普遍都能接受呢?我看不竟然,毕竟懂得人少,趋炎附势的人多!在我们讨论"昆曲"是否应该改革中。口言改革的人最大的理由就是"昆曲"的词句太过文学性一般人根本听不懂。但是我就不明白了"昆曲"的词再难懂,毕竟她是中文啊!是我们祖先一辈一辈传下来的,有比这更熟悉的吗?难道比那些西洋歌剧更让人难接受的吗?我不知道那些在故宫午门前听"三高"演唱会的国人有几个能听懂的!有几个是在行的?在我看来只不过是一些附庸风雅的所谓文化人。在他们认为花了几千元看了高雅的艺术就认为自己是懂艺术的人了。什么叫"伪艺术"这就叫!有一些人总是说外国的东西什么都是好的,一骨子里全是"奴性"在他们认为自己祖先遗留下来的全是糟粕!是破烂!不值一提!可以说是崇洋媚外!

是的!"昆曲"是在"弱势"中。一些人不考虑全面的因素,就一味的认为"昆曲"太古老了,急需改革!如不改革就要面临"灭亡"!请问何谓改?何谓革?怎么改?怎么革?我看没有几个能说出让人信服的原由的吧!说什么"昆曲"太文学性了,那请问唐诗宋词呢?同样是经历千年不照样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吗?现在不还是有很多人学习吗?难道因为她古老,就说她失去了价值了吗?所以需要"改革"从此我们就学西洋歌剧。没事就来两段"昆曲罗密欧和京剧朱丽耶"吗?这就要改革吗?这就叫"洋为中用"吗? 我在以前的帖子就说过"昆曲"改革言之过早,推广宣传才是最重!如果对"昆曲"多加宣传,多加推广!甚至可以"抄作"真正的"昆曲"必然会超过那些"伪艺术,伪文化"!

慕徵弘

本贴由慕徵弘于2001年6月25日21:53:01在乐趣园〖袅晴丝〗发表.

前几天世界三位著名的男高音聚首中国北京故宫午门前的广场举行了一次盛大的"歌咏会",场面之大,的确,有很多人自己飞去北京看演出,民族艺术可叹。

在我身边,就有自己花钱飞去北京看演出的。在广州或深圳,钢琴教师很有钱,靠教孩子钢琴就能买房,买车的。90%的孩子学习钢琴、小提琴、小号什么的,交响乐团每周演出,上座率很高,更不用说,如果外国著名乐团演出,更加火暴。中学生中有很多钢琴谈的很好。大家觉得喜欢交响乐的人有比较高的修养,给予很高的评价。至少不会认为奇怪。但喜欢昆曲的恐怕没几个,而且,人家还觉得很异类,这人怪怪的,怎么会喜欢昆曲,背地里还会讨论。所以,我觉得有写大字报的必要,不应在把昆曲封闭在专家学者的坛坛罐罐中,在把昆曲当作出土文物,再把昆曲当作"不要期待所有的人都喜欢昆曲。"来供养,以致将来大家只有到博物馆中去凭吊昆曲。

有曲友认为:文物可以修补,昆曲没有破碎,不需修补。 修补文物,并参托灯光、背景是为了展示文物的全貌,也为了满足现代人的审美习惯。但总不至于要在博物馆内点上蜡烛、火把,才能更真实的反映历史吧,还没有人迂腐到这个地步。因此,为了帮助现代人更好的理解昆曲,在不改变昆曲本体的前提下,对其中妨害现代人审美习惯加以美化,有何不可。具体来说,有几个方面,第一是删减一些罗嗦、重复的场面,简化单纯交代事实的场面,避免昆曲过于拖沓、臃肿、缓慢,使现代人不至于看不下去。看不耐烦。

其次,对舞台做一些美化处理,可以考虑写意性,避免话剧式的真实布景,这方面完全可以创新。

第三,对昆曲是象东巴文化(洞经音乐)那样纯粹作为文物和旅游资源保护开发,还是把他当作一种艺术,供人民消遣、学习欣赏、传播,象现在的芭蕾舞一样?我倾向后者,这也是作为一个曲友所希望的。如果把昆曲仅仅单做研究或给游客看看新鲜的"活化石",就没有必要成立曲社。因为曲友把他作为业余欣赏的爱好,与欣赏流行音乐的目的并无不同,都是作为消遣,这说明昆曲曲仍具有艺术的特征,仍然是活的艺术。

本贴由A于2001年6月26日18:29:43在〖袅晴丝〗发表.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