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去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为戏曲艺术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政策支持,戏曲艺术迎来了新的活跃繁荣景象。作为舞台艺术的重要元素,戏曲舞美如何发展,其创作潮流、走势将何去何从,也自然引起业内人士的关心与思考。正基于此,文化部艺术司、中国文化报社主办了“艺海观潮”第一期专题研讨——戏曲舞美创作研讨会。邀请曹林、蔡体良、李威、周正平、马路、倪放等专家、艺术家,就戏曲舞美创作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深入探讨。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周汉萍主持会议,中国文化报社副总编辑徐涟作总结发言。
肯定优秀的舞美创作,反对脱离实际的大制作
周汉萍(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
本次研讨会是“艺海观潮”专题研讨的第一期。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以来,文化部积极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下大力气对文艺创作生产各个环节进行规范、引导、扶持、推动。“艺海观潮”是文化部在建立健全科学的艺术评价体系、加强艺术评论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示范性评论专栏。专栏针对当前艺术创作的现象、热点、问题,通过专题研讨、约稿征稿等方式,刊发有见解、有新意、文笔清新的评论性文章,以期引导评论新风、培育评论人才,为促进文艺创作的健康发展做出尝试。“艺海观潮”刊登的文章将适时结集出版,扩大评论的影响。
当代舞台美术的发展一直与舞台艺术实践相同步,是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的。近年随着中央对文艺工作、戏曲工作的高度重视,戏曲艺术创作空前地活跃,戏曲舞台美术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创作观念更加开放、艺术手法丰富多样、优秀专业人才不断地涌现、舞台科技突飞猛进,这些都给舞台创作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有力地增强了戏曲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舞台美术的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扩大,重要性不断提高,成为作品艺术风格的生动体现。大量机械装置、灯光设备的运用,使戏曲艺术从传统的“一桌二椅”走向现代化的丰富和多元,但也存在着一些不符合艺术本体的大制作,挤压了舞台表演的空间,破坏了戏曲虚拟写意的美学原则。
文化部艺术司、中国文化报社邀请各位专家就戏曲舞台美术开展专题研讨,就是要结合实际,肯定优秀的舞台美术创作,反对不分作品、脱离实际的大制作,提倡简约的舞美之风,回归戏剧本体,适应到基层演出的需要,形成既坚守戏曲美学传统,又符合当代观众审美需求;既吸收声光电高科技手段,又不失东方神韵的当代戏曲舞美创作之风。
适应的就是好的
曹林(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长、中国戏曲学院教授):
在前一段时间中宣部、文化部主办的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中,部分剧目结合本地文化资源,将传统故事重新演绎,充分展现了“忠孝仁义信”等中华传统美德。舞美创作多出自地方戏曲舞台设计师之手,他们具有明显的传统审美特征和丰厚的设计经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如婺剧《天下第一疏》、莆仙戏《魂断鳌头》,这些非常简约且有古韵之美的造型,与灯光效果相互辉映,再加上精工细作的服饰,共同形成了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美学精神。是当下戏曲舞美创作中的成功案例,应该引起全国戏曲院团的广泛关注。
还有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就是在戏曲舞台上——尤其是基层戏曲院团的创作当中,应不应该使用LED或投影这一类的影像技术,这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我认为当今年青一代的观众已经成长起来了,至少“一桌二椅”这种固定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今观众的审美需求。同时,我也反对满台堆砌式的“大制作”,应该抵制无谓的铺张浪费。我主张继承传统,言简意赅,虚实结合,因戏而为,风格多样,服务今人。我认为“适应的就是好的”,不管是国家级院团的大型演出,还是基层院团的中小型演出,是否使用LED或投影这一类的新媒体手段,不取决于演出规模的大小,而是要看所演出的剧目是否有必要。
在21世纪的今天,当谈及提升戏曲剧目的艺术质量,除了舞台上的视觉因素,还应再强调音响效果的重要性——它是舞台艺术综合体上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新一代戏曲观众的成长和演出硬件设备的更加完善,观众对听觉上的审美要求也在逐渐提高。
认真分析研究一下未来的舞美工作,建议一方面要加强教育,明确反对那些大而不当、铺张浪费的舞美设计,通过理论研究、专业研讨等方式,正确引领专业人员在尊重艺术规律的前提下搞好舞台设计与施工;另一方面,建议在现有舞台美术网络平台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全国性舞美器材设备信息资源库,用互联网加强交流,盘活资源,形成全国资源共享的数据平台,降低舞美工程的制作与物流成本。
可以预见,在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戏曲舞台将呈现出一片更加繁荣的景象。作为戏曲舞台的重要组成部分,舞台美术越加显示出它的重要性。我们反对不符合艺术规律的铺张浪费和大制作,提倡在作品中贯穿优秀传统戏曲文化精神和审美特质,用综合的舞台视听语言,真正做到为表演而设计。
倡导理性化地去创作
蔡体良(中国舞台美术学会荣誉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舞美创作与其他舞台创作一样,也需要遵循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或者说是已经约定成俗的艺术法则。它的审美理念、审美价值,也要有法可依,尤其是它的审美语言,要能与观众沟通和被观众认同。如果死板地固守传统不放,或者弄得太“另类”、太“前卫”,老想去“颠覆”、去“解构”,那是行不通的。
曾经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舞台上出现一种“大制作”的现象,这是老生常谈的话题。我对“大制作”运行,不抱任何偏见,不完全以投入多少论艺术的高与下,或成与败。然而作为舞台艺术创造,绝不能囫囵吞枣,一概照搬或一概排斥,更不能形成一种人为的导向,一种创作的定势,一个固定模式。我认为无论是“大制作”还是“小制作”,我想可用简单的杠杠来衡量:一是,它是否符合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二是,它是否遵守、适应文化艺术市场的需求。
多年来,由于某种大气候的使然,这股以“大制作”为热闹、为方向的声势,逐渐蔓延开来,似乎有点难以控制的态势。其结果,是艺术语言失态、走调、扭曲。用当下的标准来说,也是一种艺术腐败。
无论是剧场内的创作,还是走出剧场的大舞台美术,它的生存和发展,既需要遵循艺术的规律,也需要物质的支撑,包括当代科技的应用。既需要我们有创新的理念和足够的自信,也需要我们有自律的精神。我常常看到我们的舞台上,陷入“悖论”的怪圈。创作了无与伦比的亮丽的同时,也堆积出不协调的“无与伦比”的垃圾。浮躁、重复、奢侈、贵族化或土豪化,盲目的投入,无谓的攀比,矫情的颠覆和打着“创新”旗号的解构。浪费了我们很宝贵的、也很有限的文化资源,这是需要警惕的!
不过,经实践检验,“大制作”的舞台生命力不强,成功的概率不高。能够进入文化市场,能够良性循环的更是凤毛麟角。我认为,倡导理性化地去创作,直面现实的困境和挑战,是舞台艺术家成熟的标志。我们的舞台创作,人为地、非理性地制造精品是悲哀的,而创作不出真正的精品,同样也是悲哀的!舞台上理性化的创作和规矩的运作,才是舞台的需要,才使舞台更有生命力。让舞台美术在理性创造的旗帜下,更健康,更阳光!
建立剧目的分类指导
李威(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副会长、中国戏曲学院舞美系主任):
中国戏曲舞台美术有特殊性,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有独特的规律,需要舞美设计师们更加深入研究。中国戏曲发展历史中新型演出技术的介入每次都带来新的繁荣,比如20世纪初叶上海京剧的快速发展,舞美技术的应用(机关布景和电影手段)就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的发展必然面对新的问题,遇到问题我们经常会说要回归戏曲艺术的“本体”,正是这个“本体”,需要大家认真研究。没有抽象的或者概念的“本体”,戏曲艺术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面貌和独特的美,都对新创剧目舞台美术有启发。这些都是未来需要我们深入研究的课题。
目前国内在生产原创剧目的同时,大量的传统戏曲剧目、整理改编传统剧本的戏曲剧目也在不断上演。演出规模从大型投资的新创剧目,到下乡演出的中小型剧目,种类极其繁多,剧团的运营模式也具有很大的差异。舞美工作者经常遇到一个剧目同时要参加大型戏剧节,又要下乡演出,这是很难兼顾的局面。
建议应该从文化部或者中国舞美学会的角度建立剧目分类指导的意见,将剧目演出分为大型投资的原创剧目、保留常演的中小型剧目两类,以不同的方式指导,建立国内优势互补的演出运营模式。原创剧目强调艺术性,保留常演剧目,强调普及和运营成本的节约。
近年来,舞美行业产生的许多资源浪费的盲目制作(不切实际的大制作),大多不是出于剧目创作的本来需要,很多是功利主义的结果。现在国家级的艺术节压缩了评奖数量——“淡化评奖加强评论”,目的也是减少剧目创作的功利主义倾向。每个新剧目创作首先应该尽量多地投入时间,让主创人员有充足的时间更加严肃地创作。每个剧目的舞美创作至少应该有10个月左右的时间。其次是舞美创作要避免简单的重复和样式搬运,真正形成“一戏一格”,回到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中。
目前我国舞美行业内的创作人员业务水平差距过大,文化部的2016年戏曲人才培养“千人计划”是一个非常好的措施,在未来5年为戏曲艺术人才的综合水平提高起到推动作用。
但即使5年完成对1000名人才的业务培训也远远不能达到戏曲艺术行业对人才水平的要求,舞台美术学会还应该利用多种方式进行在职舞美人员的专业培训。今后我们还将探索更多方法提高舞美人员(特别是地市级、县级剧团)的综合创作能力,力争使行业内更多的人受益。
灯光和舞美应该遵循“大道至简”的美学
周正平(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副会长、著名舞美灯光设计家):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它推动舞美艺术进步的同时,也在限制我们的思考。从如何创作变成了如何安置器材,这是本末倒置!现在戏曲创作多数人更注重西方舞美观念,西方的舞美观念和我们中国传统的舞美观念并不相同,也不符合我们的古典美学精神,我们不应该盲目地去追仿。
戏曲的精神美学原则是在为创作者们提供一个经久不衰的美学原则。不要害怕规则会限制我们的创作,恰恰相反,正是因为规则的存在,我们才能让作品更加能够符合剧种的个性,强化剧种的特征,达到更好的感染力。
现有戏剧创作中舞美呈现更多的釆用物质感强的布景,而很少冷静思考简约的办法。灯光同样用大量智能化及昂贵的器材,而很少考虑戏的内涵和气韵,有些戏往往是在浪费了资源又限制了创作,最终没有达到应有的舞台效果。做舞美首先应该寻找创作规律,器械只是最基础的一个环节。
中国的传统美学精神是简单的、写意的,如同水墨画。灯光和舞美也应该遵循这种“大道至简”的美学。许多的创作者过于急迫,用了最复杂的道具、最昂贵的灯光想要展现,最后反而让戏曲失去了韵味,就是因为有的没有遵循游戏规则,喧宾夺主。
因此最重要的就是把握住戏曲的核心美学精神,随后再进行舞美创作。最后我们要清楚,戏剧戏曲的根本在于符合大众的审美趣味,而不是一味的高雅、深奥。创作者们的目光除了往高处眺望,也应该把目光关注到基层的方面。我们应该设计出灵巧、简约、成本低、便于流动,既能提高广大群众审美品质又能让他们满意的作品。在古时候《牡丹亭》、《长生殿》是因为演出的范围广泛、方便演出,因此才达到了万人空巷、广为流传的地步。我们想要让戏曲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学得到发扬,更加需要多把重心放在基层上。不论灯光还是舞美,都是一种诗意化的创作过程。我自己的创作依托,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给予我的无限底气和无限空间。现在是中国舞美最好的时代,我们要肩负起时代给我们的责任,把握住我们的传统文化、传统美学,踏实地去创作,为我国的灯光舞美设计增添新的光彩!
关注和引导舞美创作发展的方向、动力、人才及成果
马路(中国戏曲学院舞台美术系教授、副主任):
这些年,本人从事了一些戏曲剧目的舞美灯光创作,有幸接触了多个剧种。这些积累和锻炼,让我从中真正学习和体会到了“中国戏曲”这个民族艺术中最具代表特色的艺术奇葩。戏曲舞美的创作做到了为戏曲剧目的创作表演锦上添花,甚至很多剧目的舞美完全参加了表演,融为表演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舞美创作的成功,其重要价值在于引导着当今观众对于戏曲艺术的欣赏热情,也唤起了专家学者对于戏曲舞美创作关注研究的积极性。
中国当代戏曲舞美创作的成果也广泛地受到了国际同行的关注,国际舞美组织(OISTAT)、布拉格国际舞美展(PQ)、国际舞台设计展(WSD)以及美国剧场技术学会(USITT)等权威组织机构,对中国舞美设计师的成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每一次全球范围内的国际级舞美展都会邀请一批中国舞美设计大师、中青年设计师和专业学生参加。多位专家多次获得国际大奖。国外同行业的关注,也证明了中国戏曲舞美创作其鲜明的民族艺术特征、多样的风格样式、创新的表现手段,是具有很高的国际水准的。
中国有众多的戏曲剧种、大量的戏曲院团,分布在全国各地,这其中数以千计的舞美工作者,无怨无悔、默默无闻、辛勤地工作在自己所深深热爱的舞美工作岗位上,完成着各种各样的演出任务。文化部的“千人计划”,如久旱之甘霖、雪中之火炭,是一个意义重大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国戏曲创作在这个东风的推动下,将开始新一轮的艺术繁荣,也会产生更多的文化繁荣。这是中国戏曲舞美人才培养、艺术创作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动力。
要研究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发展和戏曲舞美创作现状,就要关注和引导其发展的方向、发展的动力、人才的储备及成果。还要关注和改善那些条件比较艰苦、环境比较恶劣、资金比较匮乏的,而又拥有一批热情忠实于艺术创作的、活跃在基层一线的、深受广大观众欢迎和喜爱的基层戏曲院团。改善他们的排演创作环境、改善他们的巡演宣传环境,为他们提供艺术、技术、设备、场所等多方位的支持,在生活待遇、生存前景、发展方向上给予及时的规划和引导,也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和进一步重视的一个组成部分。
临川“四梦一景”的创造与挑战
倪放(浙江舞台美术学会秘书长、青年舞美设计师):
今年,我很荣幸地为上海昆剧团排演的《临川四梦》——《牡丹亭》、《邯郸梦》、《紫钗记》、《南柯梦》担任舞美设计。当跟我提出这四部剧的设计要求——“四梦一景”时,这是光荣的任务又是极大的挑战。
先从实用性上来说,“四梦一景”大大节省了舞美繁琐的装拆台时间,让四梦连演成为可能。对于巡演又大大缩减了舞美道具的舟车搬运之苦,也大大节约了艺术创作成本。
从艺术的角度而言,“四梦一景”也有它的合理性——四个剧都出自同一个作者,都跟“梦”有关。这四个梦境构成了汤显祖的一场完满的人生之梦。
中国戏曲以唯美、写意为审美特征,昆曲又是中国戏曲里最雅致、最有文学性的一个剧种,我所设计构架的空间,绝对不能张扬堆砌、夺人眼球。很多奇思妙想都被我自己一一否定,最后我决定以回归的姿态,从传统文化的精髓中汲取创作的养分。在翻查了大量的古籍画册后,我终于找到了呈现“四梦”的主要载体。利用对应戏剧情节的一幅幅古版画,来营造一个古朴、雅致的表演空间。舞台呈现上要通透、轻盈,富有美感,要符合昆曲的传统审美。切不可厚重、死板。
舞美空间是烘托剧情、辅助演员表演的载体,好的舞美应该是能吸引观众进入戏剧情境,而后又忘了它的存在。在中国戏曲的舞台上,演员的表演永远是中心点。舞美空间的呈现上绝对不能喧宾夺主,扰乱演员的表演和观众的审美。因此,我觉得需要把握一个原则——将舞台“还”给演员。用简洁的舞台呈现为演员提供更大表演空间的同时,也更好地还原传统戏曲立象写意的程式表演的美学特征。简洁不等同于简单,它是古典美的原则,是从无数元素中提炼出来的。意境重于感知,古版画是静止的,昆曲表演是动态的,但它们都清晰而不直白,含蓄又不晦涩。希望这样的呈现能将意与境、虚与实、情与理都达到高度的统一。
《临川四梦》的舞美创作过程,对我是一次很好的磨砺。让我发现底蕴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才是哺育我们现代年轻艺术工作者最好的土壤,是我们艺术创作之源,我们的精神之家。我们应该以虔诚的姿态回归,回归绝不是倒退,绝不是摒弃创新,而是让这样的回归给予我们更多创新的能力和前行的力量!
希望舞美创作充盈着中国美学精神
徐涟(中国文化报社副总编辑):
舞美的创作不是外在的舞台艺术,本身就是属于艺术本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观众来说,舞美本身就是艺术审美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对于舞美来说,要用一切的手段凸显演出的效果,舞台是以演员为中心的,它所有的手段是为表演服务的,如果让观众看到的只是舞美,那这个舞美肯定是不成功的。舞美应该明确在舞台上的正确位置,应该动用一切的手段来凸显演出的效果,而不是一个外在的技术手段。
前些年舞台大制作泛滥,“戏不够,景来凑”。最近以来,在舞美行业和整个艺术表演团体共同的努力之下,这种观念已经有了改变。反对大制作,应该反对的是那种不以艺术整体效果为目的、喧宾夺主、为豪华而制作、只追求视觉冲击力、成为舞台装置的堆砌,绝不是说舞美只能停留在100年前不变的状态。简约不代表简陋。广场艺术与剧场艺术,没有高和低,而是它针对的观众程度是有所区别的。观众的审美水平在提高,也要求舞台视觉审美的提高。
戏曲的演出场所从堂会到数千人的大剧院,其布景灯光必须随之改变,表演也应该随之而变,必须探索新的科技带来新的可能性,新科技手段的应用不是简单的“为应用而应用”,而是提升艺术效果、丰富艺术感受、拓展艺术语言、转变表演形式的途径和动力。实际上现在大量的灯光方面的应用就是新科技的概念,还有LED、3D的运用等等,戏曲舞台不可能永远隔绝在新的技术之外。
最近看了上海昆剧团排演的《临川四梦》,舞美的呈现效果让我印象深刻:整个舞台空灵简约,古版画意蕴典雅,简单的道具画龙点睛,灯光运用恰到好处,总体色彩的把握,都给人留下非常深的印象。舞台呈现既传统又现代,营造出耐人寻味的意蕴。唯一不足是检场的方式略微破坏了总体的和谐大气的气氛,希望达到更高层次的唯美。
在座的各位都是这个行业里面的领军人物,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希望今后的舞台美术创作能充盈中国的美学精神,呈现既古典又现代的戏曲审美风格。
(本版内容按发言顺序摘编,本报记者刘茜整理)
(摘自 《中国文化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