厅堂版《牡丹亭》5月进驻皇家粮仓

在历时3年,15万观众检阅之后,由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导演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5月11日至13日将重返首都舞台,在北展剧场迎来百场纪念演出,而在4月21日,台湾著名摄影家许培鸿的“牡丹亦白”——青春版昆曲《牡丹亭》摄影展同时在第三极书局和北京大学开展。而更令人兴奋的是5月18日,在北京皇家粮仓这个比故宫年长10岁的“目前最小却最高贵”的遗址剧场里,由浙江省昆剧院老院长汪世瑜牵头制作的厅堂版《牡丹亭》将首演于此。

春天的北京,连空气里都是昆曲的味道。而今年的5月18日,正是昆曲入选联合国“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首批名录6周年的纪念日。

一份提案催生厅堂版昆曲《牡丹亭》

2007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浙江省昆剧院的老院长、全国政协委员汪世瑜题为《昆曲应该在北京长期驻演》的政协委员提案,提出昆曲在“解决了生存和温饱”之后还距离全面振兴与发展尚有差距。昆曲如何发展的问题,再次引发了昆界内外的关注和讨论。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汪世瑜指出,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首都北京,相较于京剧在北京的众多演出场所如长安大剧院、湖广会馆、梨园剧场、正乙祠等,昆曲尤其是南昆仍然缺少在京长期驻演的环境与条件。但是如果没有长期驻演,就很难有深入与可持续的影响力,也就很难形成更为广大的观众群。

事实上,提案递交之前已经有敏锐的文化人率先体察到昆曲气候的大幅转暖,预计到以商业手段在京都文化土壤培植昆曲的良好收益,并且已在默不作声地策划筹备着大胆而令人鼓舞的项目。5月18日,普罗艺术公司出品的厅堂版昆曲《牡丹亭》将在位于北京东四十条南新仓的皇家粮仓里正式亮相,并宣布将从此长期驻演北京。在600年历史的皇家粮仓上演同样有600年历史的中国昆曲,这似乎注定要成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最富传奇色彩的篇章。

改厅堂版《牡丹亭》注重“文化复归”

据记者了解,出品厅堂版《牡丹亭》的普罗艺术公司长年致力于高雅音乐传播,在爱乐圈内颇有名气,但在大众视野的“一夜成名”还是因为旗下“吉祥三宝”的蹿红。“‘百戏之祖’的昆曲,是中国文化之集大成者,名副其实的国之瑰宝,理所应当成为我们的不二之选。”总经理王翔说。

既然做昆曲,必选《牡丹亭》。是由于它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崇高名望,也是因为它无法湮没的文采才情,更因为它讲述了一个具有永恒美感的爱情传奇。《牡丹亭》可谓是最能体现昆曲精致浪漫的一本戏文。

曾亲自参与修改厅堂版《牡丹亭》的王翔用“艰苦卓绝”这个词来形容耗费在这个项目上近一年的心血。无数版本珠玉在前,厅堂版《牡丹亭》如何能保持卓越品质?在无数的思考、停顿、受挫之后,“文化复归”这个词让人眼前一亮:抛弃从清末以来的舞台式昆曲表演,首次回归明代昆曲原生态的“家班”形式,在皇家粮仓的古拙空间,复生明代传奇剧目的悲欢离合。

而请到林兆华、汪世瑜压阵的超豪华班底,令所有人对厅堂版《牡丹亭》都充满了期待。林兆华是国内著名的戏剧导演,话剧界的翘楚人物,而浙江省昆剧院的老院长汪世瑜,以“巾生魁首”蜚声海内外。戏剧巅峰人物与昆曲大师的完美结合,意在融合东西文化的舞台呈现方式,为中国昆曲寻找一条最具创造力的审美路线。

在主创班底确定后,出品方开始了有条不紊的工作,他们曾经十赴昆曲原发地江浙两省挑选演员,一遍遍讨论、推翻、重立演剧空间(舞美),订制演出专用乐器,包括找绣娘手绣行头、提前订制头面点翠等工作都兵分几路琐碎而有序地全面铺开了。

皇家粮仓给《牡丹亭》以信心

而明代昆曲的原生态形式到底是什么样?如何重现失踪几百年的“家班”演出景象。汪世瑜在皇家粮仓里,用他迈了几十年的台步丈量了个来回,感觉胸有成竹。

据记者了解,昆曲最原始的表演样式来自江南的私家园林。民国晚期,中国戏曲的演出开始从传统的戏台向三面墙的舞台进化,目前原始的戏台都已成为文物和遗址。而皇家粮仓,这座比故宫年长10岁的古仓,俯瞰过明清24代君王,见证了民国与1949年后的全部京都历史,是全国仅存、规模最大、现状最为完好的皇家仓廒。这座墙体厚1.5米、高度达9.9米的空间恢宏的古代建筑,有着令人惊讶的奇佳声学效果。

这座古朴而别致的文物遗址,令汪世瑜有足够信心以昆曲表演的肇始状态将《牡丹亭》精致呈现,真切再现6个世纪前曼声徐度的雅致蕴藉,再现柳梦梅、杜丽娘爱情传奇的不灭力量。“没有麦克风和扬声器,演员完全靠嗓子和身段,观众抬头可仰视旦角莲步,裙裾暗香迫近眼眉;没有伴奏带,唯有乐师的现场演奏,贯耳即闻曲笛幽咽,丝弦婉转如琢如磨。”汪世瑜说,“这也是近距离观看《牡丹亭》的魅力之一。”

厅堂版《牡丹亭》将规避折子戏的弊端

而“大导”林兆华表示,他虽然在一些戏剧中有时把艺术颠覆到极致,但实际上他骨子里却更多地敬重和礼遇中国传统文化的渊博。而复归明代演剧方式的念头,令他兴致勃发。“厅堂版《牡丹亭》,将做出一个原汁原味的明式戏台。连‘堂名担’这种几乎绝迹、只能在博物馆里看到的古代昆曲舞台形式,都被发掘出来原样呈现。”林兆华称。

导演汪世瑜说:“原始的折子戏常常只能停留在对昆曲艺术的文人式把玩的审美层面,而故事本身的戏剧张力缺失殆尽;全本连台的演出方式由于时间太过冗长,给当代观众的欣赏带来巨大压力。所以,厅堂版《牡丹亭》将规避折子戏与全本连台的弊端,同时兼顾原著的曲词格调,大删枝蔓,不伤雅致。”

据记者了解,此版本的《牡丹亭》在商业运作上也颇有出新之处,比如,在开演之前还有丰盛的“牡丹宴”供观众享用,还有一柄漂亮得出奇的折扇相赠;而此剧的票价不菲,因为一场只能容纳50名观众;而戏一开腔已有海外演出商来打听和寻求合作。

进驻了皇家粮仓的厅堂版《牡丹亭》将每周演出4场。用了3年的时间为青春版《牡丹亭》拍摄了10万张图片,并且观看了几乎近百场《牡丹亭》的许培鸿表示,他看这个戏从来没有腻歪过,而且在演出的过程中,无论是在条件优良的大剧场,还是条件简陋的校园剧场,几乎是场场爆满,而且反响热烈。有了这样一个先例,厅堂版《牡丹亭》会不会创造新的奇迹,成为调动昆曲观赏兴趣、推动昆曲普及、实现审美共性的又一个优秀版本,这些都值得我们热烈期盼和关注。(记者 桂杰)

(摘自 《中国青年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