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解放日报报道:国粹”昆剧艺术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首批“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喜讯传来,圈内人士无不额手称庆。
8月17日,水晶宫般的上海大剧院第一次笙歌悠扬、古调绕梁,中国昆剧界实力最强的上昆十位艺术家献艺海上,“满台生辉,群贤璀灿”;满场观众,掌声如潮。
掌声、彩声,固然令人喜不自禁;却又叫人喜中有忧。
忧从何来君不见,这些艺术家都已年过花甲,若再不抓紧对他们代表作品的整理、拍摄,那就会遗憾无穷。当初俞振飞大师“抢救录像”时,已经年过八旬,心有余而力不足,很难反映俞振飞大师表演艺术的最佳水准;其次,俞老肚子里货色再多,也没有精力把他所能演的戏一出出录下来。因此,这些艺术家录制的剧目越多,“遗产”就越丰富。
其次,应该创造条件,让这些艺术家再多挖掘、多整理一些失传的、久不见舞台的传统戏,既献艺舞台,以飨观众;又能给后代“传”以财富。记得1986年,就是这些艺术家,不甘寂寞,不甘清贫,在俞振飞大师的带领下,以全新剧目晋京献演,引起轰动。像现在见于演出的《秋江》、《寻梦》、《活捉》、《别母乱箭》、《雅观楼》、《撞钟别宫》……都是这些艺术家挖掘、整理出来的剧目。
昆剧独一无二的文字形态和表演形态,使她赢得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首批“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既然称“遗产”,那就是说随着一代代演员的更替,这份遗产会一点点减少,直到消亡。既然称“遗产”,那明摆着要求我们去挖掘、去整理那些至今还未见天日的剧目。专家论证表明,昆剧传世作品到“传”字辈能演出的多达700多出,而号称目前全国实力最强、拥有“七梁十柱”的上海昆剧团,能演剧目也只有200多出。现在张军、谷好好这一批演员能演剧目不会超过50出,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最近几年,上昆在新戏创作上的成绩斐然,但在传统戏挖掘、整理方面似乎步子不大据说是因为经费原因。“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老师不把“遗产”挖出来,拿什么“传”给下一代呢学生没有戏学、没有戏演,又有什么可“传”呢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