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昆曲,大家首先会想到的是《牡丹亭》《长生殿》这些古典名剧,其实在昆曲发展史上还有一部戏举足轻重,那就是曾被誉为“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十五贯》。今年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浙江昆剧团将携五代同堂的《十五贯》亮相逸夫舞台。
  特殊地位

《十五贯》诞生于昆曲低谷时期,1956年1月由浙江昆剧团的前身国风苏昆剧团在杭州首演,据称,当时全国仅有国风苏昆剧团一家昆曲演出团体。

《十五贯》根据清代朱素臣的著名传奇作品《双熊记》改编创作,原本写的是熊友兰、熊友蕙兄弟与苏戌娟、侯三姑四人皆因十五贯铜钱而构成的连环冤狱。而昆剧删去了熊友蕙和侯三姑,只集中写熊友兰和苏戌娟这一桩冤案,保留了娄阿鼠偷盗十五贯并杀死肉店主人尤葫芦和知县主观臆断熊友兰、苏戌娟为凶手的情节,删去了况钟宿庙、神明托梦等内容,集中描写了况钟、过于执、周忱三个官员处理案件的不同态度,由周传瑛、王传淞等“传字辈”担纲主演。当年4月,《十五贯》晋京在中南海怀仁堂演出,一炮走红。文化部和中国戏剧家协会联合邀请首都文化界知名人士200多人在中南海紫光阁举行昆曲《十五贯》座谈会,周恩来亲自出席座谈会。1957年5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从“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谈起》的社论,《十五贯》因此成为昆曲史上具有独特地位的一部作品。

传承发展

去年,是《十五贯》首演、晋京60周年。浙江昆剧团、上海昆剧团、苏州昆剧院联合在北京上演了三地联动、五世同堂版的《十五贯》。参与演出的浙沪苏三地演员系出同门,几位老艺术家皆曾得传字辈老先生们的亲传。当年那些传字辈老师们为了能把昆曲艺术传承下去,不计个人得失、不顾年迈体弱,呕心沥血、无私传授。周传瑛,王传淞等老师临终前在医院病榻上还在教学生。上海“昆大班”的计镇华、刘异龙等当年就曾赴浙昆学习这出戏。去年,他们也参加了在北京演出的五世同堂版。正因为昆曲界秉承不分彼此、抱团传戏的优良传统,才使得像《十五贯》这样的经典作品代代相传,久演不衰。

五代同台

此次参加艺术节演出的阵容以浙江昆剧团为主,涵盖了浙昆“世盛秀万代”五代演员,最年长的世字辈王世瑶已经78岁,最小的代字辈张唐逍才15岁,还在戏校学习。其中,“世字辈”名家张世铮曾得原版主演周传瑛亲授,几十年来,他已经演了四五百场《十五贯》。而“世字辈”名家王世瑶则是原版另一位主演王传淞之子,得其父真传。其他还包括盛字辈的陶伟明、陶波,秀字辈的汤建华,万字辈的鲍晨、田漾等,大部分都是去年晋京演出的原班人马。10月20、21日,该剧将在逸夫舞台连演两天。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