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北京,有两场昆曲演出、一部昆曲电影。两场演出是皇家粮仓版《牡丹亭》和恭王府的杂牌昆曲表演,两个都是常年演出性质。一部昆曲电影则是浙江昆剧团入选国家舞台精品工程的剧目《公孙子都》搬上大银幕,昨天是它的首映式。
听上去,百戏之祖昆曲的现状似乎很好,常年有演出,还搬上了大银幕。可是在首映式之后的作品研讨会上,充满感情的各类发言背后,那种属于戏曲特有的尴尬却总在若有若无地浮现。
要做好传承更要做好推广
朝天蹬,翻跟头,在电影中,浙昆团长、著名武生林为林把自己的美称“江南一条腿”诠释得淋漓尽致。以前在舞台上看不清楚的小细节,在可以放特写的电影里看得一清二楚。那身段,那动作,的确让人赞叹。
但是和浙江昆剧团之前拍的用于资料保存以求被传承的影像资料不同,这部拍成电影的《公孙子都》的创作者的本意,不仅在于传承,更在于推广。作为具有优秀传统的浙昆第三部电影,浙昆希望《公孙子都》能像之前的《十五贯》《西园记》一样,让昆曲再次红遍全国。
可是再次推广昆曲,哪怕是以现代人最熟悉的影像方式,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谁也不能说《公孙子都》不用心,十年创作,数度修改。这部新编昆曲,每一步都朝着让现代人更易接受这个大方向走。以心理剧为主线,描述一个因为一时嫉妒杀害自己兄弟的英雄内心的挣扎,最后以英雄自杀谢罪结尾,很有些昆曲版《刺马》的意味。无论是心理战、武打场面,还是英雄的爱情,这些元素组合在一起,完全是现代卖座商业大片的必备原料。
因此该剧导演森岛很坚定地说:“我们把昆曲拍成电影,就是去做推广的。让更多人对昆曲甚至中国传统戏曲,能够因为看到这部电影而有所改观。”可是问及该片的档期,森岛只能很无奈地表示自己正在努力争取中,电影会安排在12月上映,但是连贾樟柯的文艺片都要排斥的电影院线,会以什么态度来看待这部更加小众的戏曲电影,森岛显然心里很没底,因此也不指望什么票房了。
要顾全农村更要追求时尚
在很久以前,昆曲显然是当时的时尚,而且是高档时尚。当时的贵族、官吏、文人等坐在一起玩赏,就像如今的高档品牌派对。皇家粮仓版《牡丹亭》每晚接待百来人,一张票高达千元,想复制的就是这个路线。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极尽华丽精致,也是想重复那份繁华。
《公孙子都》应该也想如此吧,用电影的方式让大众能够用低廉的价格接近昆曲,用白领们喜欢的方式讲故事,细致地展示昆曲本身之美。可是现实也许有些偏差,就像很实在的《公孙子都》总监制、电影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康健民所说:“大城市中,人们的娱乐选择非常多,很多戏曲团体生存都非常惨淡。在农村,或者是比较偏僻的地区,人们其实是喜欢看戏的,但是让剧团经常下乡演出,也不是非常现实。现在把这么优秀的一部戏拍成了电影,以后就方便多了,可以让那里的老百姓看戏曲电影得到满足。”
虽然春色满园,但是因为时代原因,昆曲的路有些狭窄,但是再狭窄也是一条路。一点一点地去争取观众,这样走下去总归是对的。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