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张继青,江苏省昆剧院名誉院长。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被誉为中国昆曲皇后,旦角祭酒。1938年出生,戏路宽广,首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因代表作《牡丹亭惊梦寻梦》《烂柯山痴梦》,被誉为“张三梦”。
18日晚,传奇般的“张三梦”再现江苏省文联小剧场,江苏省剧协主办的“一脉相承——张继青传承专场”在此上演。虚岁已79的张继青代表作“惊梦”“寻梦”“痴梦”分别由来自南京、苏州、北京的三位著名弟子单雯、沈丰英、顾卫英表演。
美了一生的张继青,这一晚,像邻家阿婆一样,为学生作开场白,然后,离开舞台,由青春弟子演绎自己的名剧。传与承,便是如此用艺术家一代代的生命书写。
“‘张三梦’就是记者总结出的”
在江苏省昆剧院兰苑剧场,张继青正在指点大弟子顾卫英排练《痴梦》。
都说艺术是一辈子的职业,果然,79岁的张继青,一身清爽,体态轻盈,并无一般老人的衰老感。
“你是新华日报的?我的‘张三梦’就是你们记者写出来的。”张继青上身前倾双手合握住记者的手不放,“你认识她吗?新华社记者古平。”
1983年,江苏省昆剧院晋京演出,张继青两场大戏《牡丹亭》《朱买臣休妻》(即《烂柯山》)轰动京城,新华社驻南京记者古平撰稿《驰名江南“张三梦”》刊发于《北京晚报》,《人民日报》以半个版刊文介绍张继青的表演艺术。
1984年,首届戏剧梅花奖颁奖,张继青荣登榜首。
杜丽娘美,崔氏也美
顾卫英2007年跟张继青学习了《烂柯山痴梦》。由于主工闺门旦,这出正旦戏演得并不多,此次特意提前3天过来,与老师细细过堂。28分钟的戏,一节一节掰开过。
昆曲光旦行就有7门,划分之细致超过任何剧种。比如张继青就正旦、闺门旦、贴旦均擅长。在顾卫英的排练中,张老师重点在纠正她闺门旦的表演方式,找准正旦的感觉。
说着说着,张继青就忍不住走到台上示范:“水袖直接抛出去,不要转手腕再绕,崔氏是市井妇女,没有那么秀气;表演接近生活一些,不要杜丽娘那么戏剧化”;“路遇报禄来报朱买臣做官了,眼神要随着手势移动到位,表现崔氏此刻的惊讶、后悔……”
老师的代表作如难以逾越的高峰,顾卫英的压力不小:张老师一个简单的动作,其中都有很多门道,没有一个地方是浪费的,“张老师的神韵,我们要练很久很久,才能稍微相似。”
为顾卫英搭戏的省昆老旦名家裘彩萍全程观看着张继青教戏。她说,张老师她太厉害了,所有的技巧到她这里都被化掉了。她的表演节奏不是教科书的节奏,是心理节奏,情感节奏,完全跟着人物走。模仿、熟练、化境,戏曲学习是这样一个过程,张老师在最高境界。
口传心授,代代相承
张继青从小就跟唱苏滩的祖父跑码头。14岁,离开家乡去无锡帮唱苏剧的大姑妈带孩子。到了无锡,姑妈在剧场里面演出,剧场外的她没来由地急。急什么?想进剧场看戏!
爱看戏的张继青就此留在姑妈的苏剧团里做事。后来,团长说,既然在团里做事,不如学学戏吧。于是,拜了华和生为师,开始接受专业的戏曲基本功训练。1958年后,专攻昆剧。
张继青共有6位正式拜师的弟子。白先勇先生排青春版《牡丹亭》,依据的就是张继青版本,他要求苏昆的学生一定要依旧规拜师。张继青摆手不肯。为啥?张继青说,她学昆曲并未专门拜师,一时不能接受别人拜师。她学戏几乎都是“团队作战”:去“传”字辈老师家学戏,团里都要派一个生活老师跟着,帮忙记戏,回来一起回忆一起练。昆曲深奥,剧院就请专家来讲戏,阿甲、吴新雷等名家都来指导。“所以,我没有专门拜过师,教过我戏的都是老师。最感谢的就是老师给了我两碗饭,一是姚传芗先生的《牡丹亭》,另一个是沈传芷先生的《朱买臣休妻》。”
不过,在白先勇的坚持下,张继青接受了拜师,顾卫英、沈丰英、陶红珍三位成为大弟子。此后,国家层面也推行拜师传承,又相继收了单雯、沈国芳和刘煜。
2015年11月大师版《牡丹亭》的《离魂》,也许是张继青的“收官”演出了。“演不动了。观众说,毕竟这么大年纪了,演成这样真不错——这话我听了要伤心的。”
所幸,“张三梦”已经在青春弟子身上流传。(记者/王晓映 通讯员/海涓)
(摘自 《新华日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