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观楼》盖叫天生前不演,但是,不能说不是盖派戏。
《雅观楼》有南、北两派之分,虽均唱昆曲,但行当、扮相、使用之兵刃有不同之处。北派为武小生行应工,戴额子前扇、虎头盔,穿箭衣,扎绦子、大带……舞混唐槊,乃茹富兰先生之代表剧目。南派《雅观楼》为盖老的长子张冀鹏先生根据盖派艺术的创作法则创作的。他的这出戏,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得到内外行的首肯,创演于上海,别具风格。就是这出观赏性更强的南派《雅观楼》,曾风靡一时。
在人物造型方面,剧中人李存孝是个青少年,张冀鹏抓住这个特点,在化装时有别于武生的抹彩:两眉之间不抹红彩(英雄纤)而以水纱低扎于额头,中间别一个旦角用的“银泡子”。在穿戴方面,亦有不同,南派去掉头上戴的额子前扇,只戴虎头盔,身上仍穿箭衣、大带,但增加了一件特制的“虎皮甲”,前爪搭在两肩上,后爪围于腰间。这样一改扮相,就把李存孝出生于放牧生活的习俗特点勾勒了出来。张冀鹏以武生行当演《雅观楼》,加强了该剧的唱、做、舞、打和混堂槊、笔砚抓的交替出手。这五方面浑然一体,加强了技术难度,深化了人物的表现力度,更具观赏性、艺术性。有一点需要说明,北派《雅观楼》中的李存孝,兵刃只使用混堂槊。笔砚抓,这是张冀鹏首创的。这一长一短的兵刃(道具)耍舞起来,由于长短、轻重不同,兵刃还要出手飞舞,实在吃功。没有深厚的艺术造诣是不敢唱这出南派《雅观楼》的。在充分利用道具方面,也是别具匠心的。在京剧《芦花荡》中,张飞是腰插令旗上场走边的,这面令旗仅是道具而已。而插在李存孝腰间的这面令旗是与戏有关联的。戏中,李存孝布阵遣将时,口唱曲子,手舞令旗,耍舞出手,形成曲、技交融,是表现剧情不可缺少的艺术处理。难怪有人说:张飞插的是“死”令旗,李存孝插的是“活”令旗。混唐槊、笔砚抓这两样兵刃,是李存孝独有的,传统戏中尚未见过其他角色使用过。由于借鉴少,这就需要张冀鹏先生创造出新的出手套路。半个世纪前,笔者在上海看过张冀鹏先生主演的《雅观楼》,惊险而稳的出手、精彩叫绝的剧场氛围深深地印在脑海中。50年过去了,不久前又见到冀鹏先生的儿子--张善麟演出他父亲传授的南派《雅观楼》,令人思绪万千,激动不已!

(摘自 原《梨园周刊》)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