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青春版《牡丹亭》制作人白先勇

“我为昆剧托钵化缘,我为昆剧抛头露面。”以往不喜欢在公众场合露面、不喜欢接受媒体采访、不喜欢高调的白先勇自从着手制作青春版昆剧《牡丹亭》后频频亮相,成为媒体的焦点。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白先勇笑称一切都是为了昆剧没办法:“以前这种访问我也不做的哦。”

结缘昆剧

白先勇少年时曾在上海生活过数年,当年梅兰芳与俞振飞在美琪大戏院演出《牡丹亭》中的一折《游园惊梦》,深深折服了这颗少年的心。不过那时的他不曾想到,几十年后,他制作的《牡丹亭》也会在上海上演。39年后,白先勇再到上海,又欣赏了上海昆剧团演出的《长生殿》,所以白先勇说自己和昆剧的缘分与上海是分不开的。

尊重传统

这次青春版昆剧《牡丹亭》在包装上十分华丽和时尚,但白先勇表示,昆曲经过了几百年的锤炼,有一套非常精确、精美、精致的表演程式,那是不可以随便改动的。白先勇说,他们对于汤显祖的原本也采取只删不改的态度,唯有删节后一些衔接处为了顺畅会作少量的修改。白先勇笑着说:“《牡丹亭》谁敢去改,难道你还比汤显祖写得更好吗?不可能的嘛,没有人写得过汤显祖。”

培养人才

此次《牡丹亭》选用了沈丰英和俞玖林这两个苏州昆剧团“小兰花”班的新秀,并为两人请来了张继青和汪世瑜两位老师,白先勇说为了说动汪世瑜收徒,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颇费了一番口舌。白先勇认为昆剧是一门需要口传心授的艺术,不是看看录像就可以学好的,有很多绝活都已经随着老一辈艺术家的去世而失传了,如果我们现在再不抓紧培养年轻一代,到时候悔之晚矣。

注重制作

青春版《牡丹亭》在制作上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光是服装就做了200多套,宣传、推广也“一路高歌”。白先勇表示,对于戏剧而言制作是很重要的事,为什么国外一个戏可以演上若干年,而我们的戏往往只能演若干场,这与制作观念有很大的关系,国外排一个戏,从请什么导演、选什么演员到后期怎么宣传、经营、推销都会在事先就有一个很详细的计划,而国内很多剧团还停留在仅仅关心如何排一个戏,至于排出来后观众爱不爱看、如何去推广往往不作太多的考虑。(记者 王剑虹)

(摘自 《新民晚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