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前,上海戏剧界邀请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杨春霞、蔡正仁和著名京剧花脸艺术家李长春联袂主演“京昆合演”《桃花扇》,参加第四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和第六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好评连连,被戏曲界称为“桃花运”的开始。
昆曲为何走了“桃花运”?记者循着昆曲的绕梁余音进行了一番探访。
昆曲的生命在于传承
“传承”二字,是昆曲的脉搏,靠的就是口传心授,就是一代昆曲艺人对下一代学生的亲身传授。虽说《桃花扇》是借男女离合之情,写天下兴亡之感,300年来常演不衰的不朽经典,但是,演员依然是关键。全国政协委员、浙江京昆剧院名誉院长、青春版《牡丹亭》艺术指导汪世瑜认为。
“昆曲要生存,就必须有人来‘承’。生、旦、净、末、丑,这拨小演员行当齐全,全国只有江苏省昆剧院具备这样的条件。”《1699·桃花扇》导演、国家话剧院导演田沁鑫这样认为:“年轻人演古老的曲调,有利于昆曲的普及。”
如今《1699·桃花扇》中的演员,不但都是科班——江苏省昆剧院的青年演员,平均年龄只有18岁,而且都是按照当年秦淮歌伎的训练方法进行了系统训练——多所知名大学教授按照大学国学研究生以上水准的课程设置轮番上阵,文学课、音律课、书法课、绘画课……使得这群从儿童时代就在戏曲学校里学身段、学唱腔的美少女内外兼修,台上台下,妆容前后,举手投足间均是一派古代绢人儿般的可人儿像。其中,最年轻的女主演李香君的扮演者单雯芳龄16,和《桃花扇》原作中的李香君同龄。这么一群拥有着花容月貌,妖娆身姿的花季少女燕舞莺歌,再现了人们想象中的“秦淮金粉”。
把收藏的“古币”变流通的“硬币”
1935年,德国最著名的戏剧家贝托尔特·布莱希特在莫斯科观看了梅兰芳演出的昆曲后,获得启发:“把一个事件或者一个人物性格陌生化……从而制造出对它的惊愕和新奇感。”从而创造出新的戏剧理论。在文人和知识分子的视野中,昆曲又与众不同。
《桃花扇》众多年轻演员全身心投入昆曲艺术,这本身也是一种强大生命力的体现和生命力的延续。正是这一点,才吸引了不同层次的观众,不论是学者还是市民。欣赏高雅艺术,是一种心灵的培养,需要自身修炼,自我养成。
正如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所言:“平时没有机会看到这么好的昆曲,实在是应该发扬,而且不但让本国人看,让南京人自己看,让北京人看,而且让外国人也能看到。因为这也是我们中国艺术非常高妙的一种,它虽然没有那么多大锣大鼓,多么豪壮的唱法,可它很细腻,很动人心弦。”
余光中先生认为:“昆曲艺术不应是一枚仅供收藏的‘古币’,而应成为一种流通的‘硬币’。任何国家的传统艺术精华,都应该让它回到生活中来。”
《1699·桃花扇》去年3月在北京首轮演出后,紧接着走进上海、南京等地观众的视野。制作方以演出效果与场次为评价标准,如同影视作品要赶档期,《桃花扇》在首演前,就已将演出计划安排至今年下半年,并与苏黎世艺术节等海外主流艺术节进行接洽。《1699·桃花扇》采用了流行时尚的推广方式,具体操作由负责流行影片宣传的工作小组来做,利用新媒介如博客、动画,明确地将目标定位在年轻观众,让年轻人走近昆曲。流行文化虽与古老昆曲有气质相悖之处,但调和之后的二者却有了更为迷人的魅力。
“遗形物”有了国际元素
作为昆曲四大名剧之一的《桃花扇》,此次的制作班底吸引了国内外的世界级艺术家,台湾文学大师余光中,韩国国师级导演、2002年韩日世界杯开幕式导演孙桭策,著名导演田沁鑫,戛纳电影节服装设计奖得主莫小敏,旅美灯光设计萧丽河,日本作曲家长冈成贡……各方大家集中发力,成就了一幅绝美的画面。
出品人江苏省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顾欣表示:“《桃花扇》是清初作家孔尚任经十余年苦心经营、三易其稿的巅峰之作;是一段“溅血点作桃花扇,比作枝头分外鲜”的乱世儿女情;好像一幅描绘“秦淮金粉,燕舞莺歌”的风情画;而如今更像一条纽带,连接起中、日、韩各国优秀艺术家共同打造,为昆曲这门古老的民族艺术瑰宝注入了新的活力。”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京昆剧院名誉院长汪世瑜对记者说:“青春版《牡丹亭》去年在美国一个月的演出,场场爆满,可以说进入了主流社会。《1699·桃花扇》应该有更好的国际市场前景。”
运作此次演出的票务公司阳光在线负责人熊壮志先生对记者说:“《桃花扇》此次演出虽然没有去年3月在高校的演出票房高,公司处于亏本运营。但比上次国际音乐节上在保利剧院的演出要好些。这主要是昆曲的观众比较分散,观众心态比较浮躁,宁愿看所谓“大腕”的奢华的“夜宴”,而忽视漠视传统经典。但公司愿意为传统文化的复兴赔本赚吆喝,所以选择在新年之际为首都观众上演此剧,相信观众会有回归的一天。”
“当今世界上哪里也看不到今日中国舞台上那样生动地展现戏剧艺术缓慢进化过程中所留存下来的那些废除不了的遗迹。你会在那里看到种种历史上的遗形物都以完美的艺术形式保存并贯彻了下来,你会发现华丽的净角脸谱犹如面具,舞蹈具有传统的常规惯例的节奏,战斗场面出现杂技,几乎每出戏都有独白,伊丽莎白时代和前伊丽莎白时代舞台上那类象征性布景也由道具管理员安排得十分得当。”早在上世纪30年代胡适先生曾在《梅兰芳和中国戏剧》一文中如此评价中国戏剧,道出了中国戏剧包括昆曲在世界文化中的价值。这也许是昆曲复苏欲PK“超女”、“真人秀”的秘密。
长期致力于国际文化交流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孙萍认为,从国际流行文化的视角看,中国的戏剧就是“真人秀”,从文化的含量上看,其艺术价值远远超越国外的“脱口秀”节目,既具有国际流行的时尚元素又具有中国文化的传统元素,所以她在国外的京剧表演和大学的“演”“讲”受到了热烈地欢迎。
文化体制改革注入青春活力
江苏省演艺集团何以能推出与白先勇版《牡丹亭》媲美的《1699·桃花扇》?这缘于艺术团体从过去的“养人”到今天“养戏”的转变:人员围绕创作转,资金围绕演出转,角色的选择不再论资排辈。政府的扶持资金也不再用做人头费而是用于艺术生产创作,文化产品真正走向了市场。去年,江苏省昆曲院一年的演出近300场,相当于全国其他5家昆剧院的演出总和。
对江苏省演艺集团的文化体制改革,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给予了充分的肯定。2006年3月,他在观看《1699·桃花扇》在京首演时连声说:“这就是精品!这就是精品!”
江苏省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顾欣说:改革是真正意义上解放了艺术的生产力,我们现在在职的演职员工和改制之前相比他们的精神面貌是完全不一样的,起码从原来要我干,变成我要干;要我演,变成我要演,大大激发了现在职工演出的积极性。
政府的投入是文艺团体改革的重要支撑,但这种投入已完全不是简单的输血。这台投资600万元的《桃花扇》,其中一半由政府以采购方式投入,前提是必须保证在两年的时间内演够100场,否则政府将收回投资。
“原来老的观念是钱是国家给的,你凭什么要扣我,但现在不一样,谁干昆曲事业党和国家扶持谁,把这个钱落实到干昆曲事业的人身上。”江苏省昆剧院院长柯军说。
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原则使制作人和出品方都将效益最大化作为目标。据介绍,目前《桃花扇》的海内外演出已预定到明年。转企改制后的江苏省演艺集团已精心打造了大型节目22台,去年省级院团演出3400多场,观众达102万人次,集团和演员收入分别翻了一番。
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让更多的民族经典作品焕发出艺术的青春?这是业内人士十分关心的话题。
不久前,全国政协常委、京昆室副主任张国祥带队对部分省市地方戏曲院团体制改革和发展进行了考察。他认为,地方戏曲院团体制改革的目的是重塑院团文化市场主体,解放艺术生产力,积极借鉴现代高新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推动文艺作品的生产和传播方式的现代化,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同时要从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特别是传统文化核心价值体系,改变我国在国际交流和合作中“文化逆差”的局面,构筑文化国防,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文化竞争力。戏剧承担着这一历史使命。
(摘自 《人民政协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