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第七届中国昆剧艺术节的重要内容,第八届中国昆曲学术座谈会于10月14日至16日在苏州举行。来自海内外的60多名知名专家学者会聚苏城,共商昆曲保护、传承和发展大计。

昆曲艺术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离不开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在为期3天的座谈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将宣读60多篇论文,围绕昆曲入遗以来保护传承工作的成果和经验、近年各地推出的改编和新编昆剧本戏、面向21世纪的昆曲人才培养工作、昆曲艺术的高校传播和海外传播等问题展开深入研讨。这些研究成果经作者修改后,将编入由中国昆曲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昆曲论坛》年刊。

出席本届座谈会的海内外专家学者还观看了第七届中国昆剧艺术节的部分参演剧目,见证了昆苏评音视频保护传承工程的启动仪式,参观了俞粟庐俞振飞艺术生涯纪念展。

参加座谈会的武汉大学哲学院教授邹元江侧重于戏剧美学研究,他表示,近20年来,昆曲发展有几个重要节点。1998年前后,世界上8个不同版本的《牡丹亭》轮番上演;2001年,昆曲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4年,青春版《牡丹亭》在世界各地演了300多场;2016年,中英两国共同纪念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两位文学巨匠逝世400周年。经过这几个节点,昆曲长期以来势微的局面得到了根本性的扭转。无论是剧团的传承计划,还是大学对昆曲传承做出的努力,都让邹元江感到振奋:“昆曲是中国艺术精神中最具代表性的,把它推向全世界,也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证明。”

苏大教授、中国昆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周秦告诉记者,入遗17年来,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上升为国家文化工程,相关政策法规不断完善,工作思路和方法不断创新,政府扶持力度持续加大,昆曲艺术在人才培养、剧目建设和市场拓展等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昆曲艺术正处于200多年以来最有利的发展态势。(记者 姜锋)

(摘自 《苏州日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