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一纸公文,从下个月起将在十省市作试点,让京剧进入校园音乐课,而且大部分剧目以样板戏为主。此举一出,引发的板砖远比喝彩声多。
反对者的理由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引进的内容,单纯把京剧引进校园有霸权主义的意味,是对其他地方戏曲的忽略,是“罢黜百家,独尊京剧”的垄断行为,更何况这次圈定的15首京剧曲目有9首是样板戏,以传承民族文化为主旨的此举其实是毁文化和毁传统的,与教育部的初衷正好相反。二是此举只见权力之手,不见教育之心。
我看了这则消息后的反应则是:教育部选定的进校园的为什么不是昆曲而是京剧?
昆曲作为“百戏之祖”,有600多年的历史,它远比京剧流传时间更广,影响也更长远。在2001年5月18日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标志着昆曲的历史文化价值得到了世界的公认。文化部也在2004年5月起草了《抢救保护和扶持昆曲艺术实施方案》,制订了详细的拯救措施,从2005年至2009年,中央财政将每年投入1000万元作为抢救、保护和扶持昆曲艺术的专项资金,希望能够培养出一批昆曲人才和热爱昆曲艺术的观众,使昆曲艺术的生存状态与其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相匹配。
而早在三年前,昆曲在它的发祥地就开展了一系列进入校园的活动。在浙江,浙江昆剧团已明确在2005年让昆曲走进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高等院校。江苏省昆剧院也第一次把昆曲艺术无偿地送进众多的中小学,开展百校百场大型纯公益演出。此举不仅在当地而且在业内专家中都饱受好评。同样是戏剧进校园,昆曲进得有声有色,而京剧还没进入就是一片骂声。原因何在?
昆曲进校园,以经典的传统剧目为主,而且与学生的课程相结合,在曲目的选择上称得上“优秀经典”无可挑剔。而京剧在15首选定的曲目中就有9首样板戏。这正是招致人们非议的主要原因。样板戏作为特定时期的历史产物,有太浓的政治色彩,而且在艺术形式上也站不住脚,这在戏曲史上已有定论。为什么政策的制订者要“冒天下大不韪”呢?
当下传承和保护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是当务之急,问题是我们传承的是什么样的东西?保护的又是什么样的传统?把京剧样板戏这个特殊历史时期的畸形产物作为传统强行推广,与保护和传承的目的无异于缘木求鱼。
因此,我以为,如果要强求一律把某种戏曲形式塞进校园,昆曲这种“久经考验”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也得到国家政策保护的传统和经典剧种无疑比京剧更有代表性,也更有迫切性,引发的争议也相对更小。
既然是想给下一代传承,昆曲显然比京剧更有营养更适合。(杨青)
(摘自 《深圳商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