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高层论坛在南艺音乐学院举办。作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国家中心主任的田青,话题并未停留在民乐上,而是自然而然地“吆喝”起传统文化的保护。
我们还有多少“财”可守
对传统文化,我们既不能做败家子,也不能做守财奴。田青说:“我同意这个观点。但我困惑的是,目前,我们还有多少家产可败,有多少家财可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首要的任务是对我们现有的传统文化做一次普查。”初查的结果是令人悲哀的。田青透露,山西是戏剧大省,20年前编写地方志时,当地有52个剧种。但是20年后,却只剩下了28种。“短短20年时间,就有24个剧种消失了。它不是一部戏或是一个老演员没有了,而是包括演员、观众以及积累了数百年的剧目统统消失了,消失得无影无踪。”田青痛心地说,这些都是不可再生的,如果不再及时地对我们的“财产”进行普查而加以保护,更多的传统文化将从我们眼前消亡。
“世界大同”并不美好
随着全球化的趋势,中国许多仁人志士追求的“世界大同” 正在实现,而且速度惊人。田青说:今天,南京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和巴黎、纽约等地的同龄人没有多大的区别。他们都学英语,穿的是耐克鞋,看的是好莱坞大片,审美趣味相差无几。但我们发现,这样毫无特色的标准化社会并不美好。为什么现代人那么热衷旅游,因为人的内心深处渴望看到不同的文化和另外的生活。
现在,中国社会正由传统迅速走向现代化。在很多人的头脑中,现代化就是抛弃传统,与传统决裂。一说到现代化,心里就想到美国模式,想到纽约和曼哈顿。各地纷纷将一些古建筑推倒,盖起摩天大楼。从杭州机场出来的那条高速公路两边,很多楼房顶上都学西方搞尖顶,尖顶上串起了一个个葫芦,不伦不类。白墙黛瓦是中国人的建筑创造,为什么会被洋垃圾淹没了呢?还有一些县城,虽然偏僻,但也建一个中心广场,塑一个不锈钢的雕塑,拧得跟麻花似的,写着:腾飞吧,某某地。
很多人对美国很崇拜,却对古建筑保存完好的欧洲瞧不上眼。他们到欧洲一看,哟,房子怎么那么旧?三星级的旅馆连一次性牙刷都没有。但是他们没有想到,这些古建筑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才是欧洲最有价值的地方。
与余秋雨的一次观点碰撞
余秋雨曾有一个观点:对传统文化的生老病死,不必人为加以保护。田青直截了当:我不同意这个说法。有一次,我和余秋雨进行了对话。我说,传统文化和任何事物一样,都有一个产生、发展与消亡的过程。认识到这一规律是智慧的。但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除了智慧之外,还应该有责任和感情。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文化母体,打个比方,如果我们的父母生命垂危,我们会眼睁睁看他们故去、而不把他们送往医院抢救吗?后来余秋雨也被我说服了。
但现实中,很多人对传统文化保护还是麻木的。从河北到西北,长城沿途的村落,村民们几乎都拿城墙上的砖来垒猪圈。说到传统文化的发展,我并不反对创新。但对于大部分传统文化而言,他们如同一个80多岁的老人,早已过了成长期,我们不能把他拉起来让他参加奥运会,而应该赶紧打120给他输氧。
国内一家昆剧院的负责人说,他为了让昆曲适应现代人的欣赏,要把电子琴加入到昆曲伴奏中。电子琴是日本人发明的,那么多年,日本人都没有将电子琴加入到自己传统的歌舞伎表演中去,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这种做法不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而是自掘坟墓。
有人问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难点是什么?我说,不是缺钱,也不是缺人,最难的是怎样让人们从思想上真正重视起来。正如王阳明说的一句话: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潘宏伟 张粉琴)
(摘自 《新华日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