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晚7点15分,兰苑剧场内准点开场,天天不间断,即便是大雪夜,即便最冷清时台下只有9名观众……一年365天,位于朝天宫的江苏省昆剧院也上演了365场公益演出。
据介绍,“盛世宝玉昆曲全球公益专场”已在宁演满1年,明年的公益演出将走出南京,移师全国诸多高校。清华、北大将是全国巡演的第一站。
演员:“疯狂”演出逼人成长
“刚听说我们要搞公益演出时,我觉得这个主意太疯狂了。这意味着每天都要有戏演,一年之中还不能重复,太难以想象了。”省昆青年演员施夏明说,刚刚过去的这一年中,他们每天的工作时间是从早8点到晚12点,因为演出密度大,从院长到演员,每个人都必须不间断地演出、排戏、练功,他每天骑车上班的路上都在念叨着台词。
“按照以前的演出频率,院里的主要演员都得轮着演,青年演员们更难有机会上台。”柯军说,正是这一年365场的公益演出,给了青年演员们锻炼、打磨的机会,在反复的表演中,揣摩到平时在台下不曾体会到的东西。
柯军告诉记者,施夏明刚从戏校毕业时,嗓音条件并不好,又轻又低,很多人戏称像猫叫,还有人认为他怕是得改行。但经过这一年不停歇的演出磨练,他现在的嗓音变得洪亮清澈、有穿透力。上个月在广州星海音乐厅演出时,施夏明和另一位青年演员单雯不用话筒,让场内1500名观众都清晰聆听到昆曲唱腔的婉转优美,赢得满堂彩。
剧目:做一座“活”的博物馆
“昆曲鼎盛时期,全国有3000多出传奇剧目。到了‘传’字辈老师这一代,就剩下600多出。现在传到我们这一代手中,只剩下100多出了。”柯军说,昆曲“传一代少一半”的现象非常突出。有些戏是因为没有演出市场,渐渐没人演了;有的则是戏太难,没有适合的演员来传承,也失传了。
这一年的公益演出,对省昆来说最大的收获在于逼他们挖掘和储存了不少“昆曲遗产”。“原有剧目无法满足演出需要,我们只好一边演一边挖掘整理快失传的戏,比如《紫钗记》的几个折子、《琵琶记》的全本20多出折子。”省昆副院长李鸿良说,一年间共整理出了200多出阔别舞台多年、甚至是已失传的剧目。
“不断的演出逼着演员们必须学新戏,一年下来,掌握的剧目数量连他们自己都感到惊讶。”柯军说,“戏以人传,我们要做一座“活”的昆曲博物馆。”
柯军还计划着,到2011年,也就是昆曲被定为“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10周年之际,要发掘、整理出400折昆曲曲目。
戏迷:年轻人越来越多
明年,“盛世宝玉昆曲全球公益专场”将走出南京,前往国内几十所著名高校进行免费巡演。第一站是清华、北大、人大、北师大和天津南开大学。随后还将赴上海、杭州、广州、武汉等高校聚集地演出。
“过去一年的公益演出为昆曲培养了一大批戏迷,年轻戏迷也越来越多。”柯军说,如今到兰苑剧场看戏的戏迷中,有1/3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江浙一带的戏迷也常常利用周末赶到南京看戏。
24岁的蒋娉婷今年刚大学毕业,因为看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昆曲表演,才与一帮网友走进了兰苑剧场,却一下子就被昆曲迷住了。“看的第一场戏是施夏明和罗晨雪的《铁判》,没想到昆曲这么美。”蒋娉婷说,最近3个月,她基本上每天都会去看戏,在昆曲中她感觉自己整个人都沉静了下来,很享受很放松,还因此在剧场认识了很多有同好的朋友,经常在网上交流看戏心得。
明年在兰苑剧场不再演公益专场了,不少已经爱上昆曲的戏迷说:还是会每周都去看戏的!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