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僮子戏申报全国艺术科学“十一五”课题

在日前举行的国家文化部全国艺术科学“十一五”规划论证会议上,昆曲和南通江淮僮子戏被并列为江苏两大文化重点资源和重点学科课题,并申报全国艺术科学“十一五”规划研究课题,将古代口头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融诗、乐、歌、舞、戏于一炉,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百戏之祖”,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首批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有五千多年历史、至今仍存在于田野乡间的南通江淮僮子戏,起源于上古时期,盛于唐代,有面具戏、灯戏、哑戏、百戏等多种剧目,唱腔粗犷、通俗,拥有数十万观众。令人称奇的是,僮子戏中的《钟馗》、《西游记》等经典剧目,演出时间长达十多小时,最长的有七十二回合,并有掌劈红砖、赤脚踩碎玻璃、手捻碗瓷成灰等绝活。近年来,南通僮子戏被列为专门课题重点研究,先后有日本、韩国、法国、比利时、英国等国家的学者到南通作田野考察,引起了国际人类学、历史学、宗教伦理学、戏剧发生学等诸多文化圈的认同和关注。
据了解,全国艺术科学“十一五”规划将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对濒危剧种现有的剧目和文献资料进行抢救,对珍贵的戏剧文献、演出脚本、曲谱和图片进行搜集整理,届时将整理出100万字的文字、音像资料。(蔡炜)

(摘自 《新华日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