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讯从第二届中国昆剧艺术节上载誉而归的大型昆剧《宦门子弟错立身》,将于本月27、28、29日晚在首都剧场再度公演。
一出古老的昆曲何以受到今天观众的喜爱?该剧在策划之初,就决定了这部戏“既是要演给专家看的,更要满足观众的价值取向”的双重定位。面对这部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颇高,但呈现上一无所依、且残缺不全的文本,北昆的艺术家们认为,这正是专家关注的焦点所在,因此在创作伊始就按照该剧本身提供的学术热点,全方位地去丰富和完善她。
例如,该剧由于其特殊的故事结构,保存了戏曲史上金中都至元大都历史时期诸多的文化信息,根据这一信息,改编者采撷早期学术成果宋杂剧绢画《眼药酸》的造型,设计了一段哑剧表演,使之熨帖地融入故事结构中,看来兴趣盎然。
改编本还根据2002年底学术界刚刚挖掘出的宋杂剧时代《针儿线》“科范儿”,别出心裁地将其安排到戏中戏里,使原剧本旧有的廉政察访的线索,陡然提升到反腐倡廉的高度,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
著名戏剧前辈、主持挖掘出版《针儿线》资料的胡忌先生得知该“科范儿”死而复生的消息兴奋不已,不仅大力支持北昆使用这一最新科研成果,而且无偿提供了更多的资料,充分体现出昆剧艺术家们打破门户之见,团结协作的精神。
新老科研成果巧妙、合理、熨帖的运用,成功地刺激了专家的神经兴奋点,同时也强烈地拨动了观众的心弦。许多研究了一辈子昆曲的老曲友,面对这些从未展现于舞台的表演科范儿,又惊又喜,激动之情溢于言表;而第一次走进剧场观看昆剧的青年观众同样感到了昆剧鲜活的时代气息,并为其科范儿的高超手段深深折服。
以往人们所贬抑过多的“玩乐中品味生活”的戏曲特质,长时间被“痛苦的思辨”所掩盖,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使新生产出来的戏看得很累,使本来可以玩味的戏文受到不公正的指摘。久而久之,大批观众被剧场拒之门外,新剧目自我丧失了观众群体这一生存土壤。北昆人摆脱了固有的局限,积极向学术讨艺术,向演出求生活。由此派生出了2003版的《宦门子弟错立身》。(荇瑟)

(摘自 《北京日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