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只要一谈到昆剧,大家的印象它便是“高雅戏剧”。总觉得是“典雅华丽”,深奥难懂,好像只有少数的高级知识分子才能欣赏。其实,昆剧在明、清时期,在民间相当普及,就像流行歌曲一般,也是很大众化的。它的剧目丰富多彩,种类繁多。除了一些唱腔、词藻很讲究的“雅”剧以外,也还有许多浅显易懂、老少皆宜的“俗”戏。

比如,《牡丹亭》中常演的《游园惊梦》,载歌载舞,清丽雅致,非常耐看,比较典雅。然而,前面的《春香闹学》,却是一出很通俗风趣的折子戏。天真活泼的侍女春香,不受塾规的束缚,对固执酸腐的塾师陈最良表示不满,调皮捣蛋,戏弄嘲笑。很是活泼有趣,没有观赏障碍。还有一折《写状》,写刘君玉求刀笔吏贾主文写状,诬告好人。这两个恶棍,心怀鬼胎,讨价还价。一锭银子,放在桌子中央,相互还不放心。这个要移过来一点,那个要移过去一点。斤斤计较,勾心斗角。这出戏,比较写实。演员说的都是日常口语,生活气息很浓。观众看了,完全能心领神会,肯定都是很容易接受的。在昆剧中,像这种贴近民间生活、接近观众的“俗”戏,还有很多。如《绣襦记?教歌》中,两个乞丐阿大、阿二教歌。《思凡·下山》中,一对青年和尚、尼姑在路上的巧遇。这些戏,即使是文化不高的观众,也都能够欣赏与理解。

昆剧,一直以“雅”著称。但在清朝康、乾前后,它受到“花部”的挑战与竞争,已逐渐开始衰退。为了吸引普通的民众,它也放下了“高雅”的架子,从一些地方戏的剧目中,吸收了很多通俗易懂、风趣诙谐的喜剧。比如,来自高腔的《借靴》、《芦林》、《出塞》、《挡马》、《拾金》等;来自“吹腔”的《贩马记》、《买胭脂》、《打樱桃》等;来自“柳枝腔”的《补缸》、《小上坟》等;来自秦腔的《借妻》、《别妻》、《踢球》等;来自滩簧的《荡湖船》、《打斋饭》等。这些戏,大多来自民间,富有生活气息。短小精悍,轻松活泼。新颖有趣,比较通俗。所以说,欣赏昆剧并不是少数高级知识分子的“专利”。普通的凡夫俗子,也完全可以接近与观赏这一宝贵的传统遗产。

现在,我们要努力抢救与保护昆曲。在此,希望各个昆剧团体,除了演出那些比较“高雅”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剧目以外,还可以尽多的挖掘与整理那些反映民间生活的、通俗易懂的小喜剧。这样,“雅俗共赏”,可以争取更多的观众。我想,不仅昆剧是如此,比昆剧“通俗”的京剧,更应该在这方面多下功夫才是!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