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是昆曲入选“人类口述非物质文化遗产”6周年纪念日。2004年,小说家白先勇将被誉为“昆剧之母”的《牡丹亭》重新改编,打造青春版《牡丹亭》以推广昆曲。2007年5月11日至13日,青春版《牡丹亭》在北京举行百场纪念演出,场场爆满。记者采访了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张继青、苏州昆剧院院长吕福海,请两位专家从改编、表演、舞美、化妆、服装等方面为青春版《牡丹亭》把脉。
改编:汤显祖原剧本有55折,若全部演完起码需要20多个小时。青春版《牡丹亭》减为27折。改编是在尊重原著基础上所做的“浓缩”,基本体现了原著的精髓。
舞美:灯光、音响、道具喧宾夺主是大忌。该剧的舞台设计比较干净,没有一样东西是多余的,舞台整体色调偏淡偏灰。因此,该剧的舞美是写意的,比较传神。
音乐:主旋律一直贯穿全剧,音乐也没有盖过演员表演。使用更多的是民族乐器,只是为了突出旋律的厚重感,采用了一件西洋乐器——大提琴。
服装:都是手工苏绣,在尊重传统戏曲服装的基础上设计花样。这些改变都是根据现代审美而进行的。
化妆:传统的花旦化妆眼睛很红而脸太白,显得夸张,该剧更偏向淡雅。剧里很多道具都堪称艺术品,比如那幅杜丽娘的自画像就是特请知名画家画的,细节很精致。
演员表现:每位演员演得都很“对路”。两位主演的表演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俞玖林扮相好,嗓子不是很宽但很亮,进步很快。沈丰英对角色分寸拿捏得很到位。因为杜丽娘是主动追求柳梦梅的,演员如果拿捏不好,显得不稳重,沈丰英的处理非常符合人物身份。两个主演真的挑不出什么毛病,但演别的剧目还需要进一步努力。
欠缺:要成为真正的精品,每一个细节都需要一丝不苟。比如音乐要减掉西洋乐器;在群舞表演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工,整齐度也不够。(记者 曹文雨)
(摘自 《每日新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