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60年代的人稳重踏实,80年代的人叛逆迷惘的话,那70年代的人就是生活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的那一类人。”耿明就是生在70年代的人,他说自己很幸运,那个年代所特有的现象和印记仍深深烙在脑海中,那是一段纯净、幸福、朴素、真诚的回忆。他说,自己是创业者,更是文化传承人。他还在路上,还要坚持,快乐地坚持,让自己的多面人生过得更加精彩。

“文艺范”的创业者

1970年的夏天,耿明出生在东海兵团农场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自小喜欢美术的他对“美”有着独特的理解。初中时,《四大名园》邮票里意境深远、构筑典雅的古典园林,让他对苏州这座美丽的城市充满了向往。机缘巧合下,高二的一次暑期夏令营,耿明与苏州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现在想想,那就是所谓的‘一见钟情’。”耿明说,苏州崇文尚教的城市氛围让他自此难忘,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是将他牢牢吸引。为了更好地了解苏州,品味苏州,耿明报考了苏州一所大学。期间,除了素描、色彩、设计等专业课程的学习,他还选修了书法、园林美学、版画、国画等,专业能力和艺术鉴赏水平都得到了快速提升。

毕业一年后,耿明进入苏州一家知名装潢设计公司。在那里,他知道了设计不光是图纸上的艺术,还要根据材料属性和施工难度考量可操作性。装潢设计公司的工作,不仅让他对艺术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他完成了从“设计师”到“管理者”的华丽转身,这为他日后的创业奠定了基础。“大概我的骨子里就有颗不安定的心,挑战始终是我生活的主色调。”1996年,耿明选择了创业。

创办自己的建筑设计装潢公司,让耿明更多了担当,也更多了对人生的思考,“我始终认为,成功并不是有多少金钱或者有怎样崇高的地位,而是能够自由地控制和支配时间,心中有期待,尽心尽力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公司业务走上正轨后,耿明采取了项目经理负责制,自己则有了更多闲暇时间,游览苏州园林和周边古镇成了他当时最大的乐趣。在园林里与古人对话,在古镇中与江南恋爱,将自己对苏州文化的寻访和感悟写成论文,让他成为了“文艺范”的创业者。

风雅的昆曲保护人

2007年,耿明参加了苏州博物馆文化大讲堂的一次昆曲讲座,主讲人过云楼后人顾笃璜老先生讲述的昆曲故事让他如痴如醉。讲座一结束,耿明就主动提出送顾老回家,“这么好的机会,我当然要好好把握。”说起顾笃璜老先生,耿明充满了崇敬。送顾老回家的一段路,让他对昆曲有了更多的了解,也让他下定决心,加入到昆曲保护的行列。之前对昆曲一无所知的他认真翻阅资料,从最基础的昆曲知识学起,每周二、六都到昆曲传习所做志愿者。“昆曲是百戏之祖,现在却面临着传承的难题。作为昆曲爱好者,我觉得自己有责任把她推广出去,让普通老百姓都来接触昆曲,进而爱上昆曲。”2009年,耿明担任了苏州昆曲遗产抢救保护促进会会长,他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昆曲的传承和保护上。

作为风雅的昆曲保护人,耿明说自己正努力保护和传承昆曲。首先就是抢救传统的经典剧目,除了将老一辈昆曲艺术家的成熟表演进行翻录和整理,耿明还定期邀请老艺术家一对一指导年轻演员。“有好的表演才能吸引观众,经典剧目的传承是最为根本的。有了好的剧目,还要给昆曲‘票友’们提供更好的平台”,耿明说,目前他们促进会有“昆虫”近百名,有高校教师、公务员、医生,也有企事业单位的职员,定期开展活动,交流心得,互相学习。“昆虫”们对昆曲的热忱,也时刻鼓励着他继续做好昆曲传承保护工作。

为了让昆曲走进寻常百姓家,促进会还致力于高素质昆曲听众的培养。目前,促进会在苏州多所学校开办了昆曲班,热爱昆曲的孩子们让耿明看到了昆曲传承的未来。“我们发现,昆曲的缠绵婉转同样能打动如今时尚新潮的孩子们,昆曲班的开设不仅得到了学校方面的大力支持,也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这让我们再一次相信传统文化依然有着时代魅力。”耿明说,目前昆曲班已有百余名学生,他们中的一些参加了多次交流演出,受到好评。此外,促进会还成立了以青年人为主的“茗月曲社”和“优兰曲社”。

大爱的文化志愿者

“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就是接受和给予爱的。”耿明说,从事志愿服务已经成为了他的生活方式。2000年,他发起了“益行多背一公斤”的公益项目,号召利用旅行机会,给所到景点附近的学校多带一公斤文具或书籍。聚沙成塔,汇水成河,十多年来,这个公益项目已经在云南、四川等8个省市建立了爱心图书馆。而耿明自己每年会去支教,通过募集书籍和衣物帮助那里的学生和老师。

耿明相信志愿者不光只是奉献力气和爱心,还可以传播知识。2006年,耿明报名成为苏州博物馆的第一批志愿者。除了讲解,帮助培训新志愿者,组织外出参观学习外,他还参与了博物馆历年来的文物研究、古籍整理和社教工作。做志愿者期间,和博物馆钱玉成老师合作完成了《映现吴越——虎丘塔的文物》一书,并公开讲座25场。

“苏州配得上‘天堂’这个美誉,喜欢她才会去发现她的不足,保留她的美丽。”去年,耿明加入了苏州文管会的志愿者队伍,参与了大量的控保调查和拍照记录工作。他走访了苏州各个控保建筑,拍摄了近50000张照片,收集老照片10000多张,更呼吁开展黎里古镇改造,协助规划斜塘老街,对古建的状况和价值进行了调查,参与修改苏州古城保护法规。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