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毛泽东"百花齐放,推陈出新"题词50周年。50年来,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戏曲发展实现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化,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新世纪之初,戏曲如何发展与繁荣,怎样更好地理解和实施创新与继承,是学者们所关注和反思的。日前,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召开了关于戏曲创新与继承学术研讨会。戏曲所副所长、主持人刘祯首先指出,创新与继承从理论上讲比较容易理解,是辩证的统一,问题是在创新的名义下出现的,"创新"成为一种永远的时尚,成为模式程式,在戏曲的实际操作和实践中,创新与继承的辩证性被一定程度地割裂,创新的积极意义被消解和颠覆了。
傅谨博士认为,对于当下语境中的戏曲,重复与模仿的价值远远超过创新。我们的时代因最拒绝模仿与重复而显得最具"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应该对那种完全不懂模仿价值的创新理论泼一瓢冷水。科学需要创新,而文化却需要保守。一部艺术史就是一部重复与模仿的历史。贾志刚研究员认为,戏剧不是文学,作为表演艺术它是创作者、创作材料和创作成果的三位一体。戏剧经典是演员的个人魅力与角色魅力的合二而一,真正的经典是不能模仿的,任何模仿都只能模其形,不能模其神,不能用文学的继承与创新理论来评价戏曲的创新。戏曲所副所长黄在敏认为,戏曲发展不仅要考虑与广大观众趋同,还应该注意符合艺术规律,合规律才能有引导性和前瞻性。继承和革新中要保持多元一体、合而不同。包澄ÿÿ研究员结合京剧道白由中州韵发展到京白的接受过程,指出戏曲创新就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任何时候不讲继承了,艺术也就消亡了。表演艺术家、研究员胡芝风认为,创新要保持戏曲本体美学精神,要分清其中稳定因素与可变因素。梅兰芳的"移步不换形","移"就是创新,不换"形"就是继承。戏曲所所长王安葵认为,当下的戏曲创新正向雅和俗两个方向发展,昆曲歌舞剧《贵妃东渡》着意于由雅还俗,而另一些文化人力图用自己的创造意识、创作理念去努力改造戏曲的市场属性,使之雅化,这种各行其是的现象,未必不好。研究员刘文锋认为,戏曲艺术有300多个剧种,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应予以保护。现在对不同剧种不是"革新"得少了,而是"继承"得不够。副研究员王锡平认为,革新必然要扬弃一些旧的形式,但是,在新的形式、新的文化形态中也必然包蕴着旧形式和形态。硕士王绍军结合在美国纽约百老汇的观摩和演出,强调戏曲作为表演艺术,首先要适应它赖以生存的市场。何玉人博士认为,继承和创新不能脱离民族性、时代性和审美性,也不能脱离艺术本体和艺术规律。 (万素,中国文化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