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临川四梦”完整搬上舞台到最近正在举办的“昆三班”个人专场,上海昆剧团在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更好地保护这个问题上,走出了一条“生产性方式保护”的思路。
昆剧艺术有着600多年的历史,自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有关如何保护这一属于世界文明的艺术奇葩,成为昆剧界以及主管部门重点思考的课题,尤其是在舞台演出并不景气的当下,如何在舞台上传承古老的昆剧艺术,展现昆剧的魅力,上海昆剧团为此作出了不懈的努力,这不仅是一次思想解放的升华,更是具有参考性的艺术实践。
从昆剧《十五贯》的问世,“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到现在昆剧舞台上的精彩纷呈,凝结了昆剧人一代一代人的心血。上海昆剧团从昆大班、昆小班一直到现在的昆三班,其中经历了艺术传承的断层期,演员年龄的结构跨度30多年,间隔了整整一代人,令人欣喜的是,昆三班年轻一代的迅速成长,使我们看到了昆剧的希望。最近,上海昆剧团集中了以张军、谷好好、吴双、沈昳丽、黎安等5位优秀青年演员为代表的昆三班在兰心大戏院推出了系列专场,5位青年演员除了表演各自的拿手剧目外,还在系列专场中推出一批昆曲舞台上十分少见的传统剧目以及从其他剧种移植的剧目。记得在2008年,上海昆剧团在“上昆30年团庆系列演出”中,首度把汤显祖的“临川四梦”搬上了昆剧舞台,上昆的“三班”演员同台献艺,展现了昆剧艺术后继有人的喜人景象。
作为世界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昆曲,传承和发展的两条腿走路一直是昆曲保护和发展的方向。无论是“临川四梦”还是“昆三班五位年青演员的个人专场”,贯穿始终的都是“创新”与“经典”的并驾齐驱,展现出古老昆剧在当今时代绽放的艺术光彩,更显示出上海昆剧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战略眼光。更难能可贵的是,“临川四梦”为期10天的演出几乎每场都达到九成的上座率,而《牡丹亭》上下本的两日演出更是一票难求。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保护,最近学界提出一个命题即“生产性方式的保护”的话题,让昆剧“活”在舞台上,上昆的演出经验值得借鉴和推广。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