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还在为新落成的国家大剧院的首演剧目争论不休时,青春版《牡丹亭》已悄悄踏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作为首批试演的七个剧目之一,2007年10月8日至10日,青春版《牡丹亭》又一次来到了北京――仅仅在五个月前,它刚刚在北京展览馆举行第一百场演出纪念。相似的情景一再重演,国内外的戏曲学者又一次云集京城,宣读事关青春版《牡丹亭》的论文,而这些文章又将被结集,汇入到绵绵不绝的青春版《牡丹亭》宣传品中。但与以往稍有差异的是,在研讨会的最后一天,以说《论语》、《庄子》走红全国的“学术超女”于丹,出现在会场,踞于桌旁侃侃而谈,她新近在国庆的央视节目中说起了昆曲……
从2003年白先勇开始筹备青春版《牡丹亭》,到2004年4月在台北首演,到在国内各高校的频繁巡演,到被报道为堪比“梅兰芳赴美”之轰动的美国巡演,再到如今登上国家大剧院,青春版《牡丹亭》之路途风光及影响自不待言。时人论及青春版《牡丹亭》之成功,不外乎“白先勇”加“青春版”,以及“全本”、“原汁原味”之类的广告语。事实上,由于“白先勇”所持有的“文化象征”(著名小说家)和“政治象征”(白崇禧之子,统战人士),使他得以整合诸多资源,并投入到青春版《牡丹亭》的生产与运作中。譬如,他选择实力原本较为薄弱的苏昆(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合作,便迎合了苏州以昆曲为“城市名片”之诉求,在与地方势力的共谋中,青春版《牡丹亭》之制作与推广方得有强力后盾。又譬如,他延请浙江省昆剧团汪世瑜和江苏省昆剧院张继青亲为教授青春版《牡丹亭》主演,并分别担当总导演和顾问,汪世瑜素有“巾生魁首”之美誉,张继青号作“张三梦”,皆名声卓著表演精湛之昆曲艺术家,但分属不同剧团,在以往行政体制中,集聚于另一剧团是一件难事,但白先勇做到了,并以之为青春版《牡丹亭》艺术之保证及号召。又如青春版《牡丹亭》赴国内外众多高校及演出场所巡演,所到之处待若上宾,更非白先勇而不能有。再如青春版《牡丹亭》背后的巨额投资、剧本唱腔的改编、演出宣传之运行等等,皆需整合国内外的诸多资源,凡此种种,其发动均系于白先勇一身。
青春版《牡丹亭》之风行,可谓极大地改变了昆曲之观念及其运作机制。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剧团依托行政体制获取资源及位置,昆曲之表演及接受基本在小圈子内循环,观看昆剧一般被视作“落伍”,所谓“年轻人不愿看慢曲,老年人舍不得花钱”是也。但青春版《牡丹亭》提出“青春版”、“全本”、“原汁原味”、“大制作”诸多概念,其强大的包装及宣传机器以“时尚”相号召,因而使昆曲在人们的观念中由落伍陈旧的艺术一变为可消费的“时尚”――如同欣赏芭蕾或西方古典音乐。在此前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称号逐渐在中国社会升温,昆曲因第一批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获得更多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热”与青春版《牡丹亭》之热感相应和,因而有所谓“昆曲热”之现象。
青春版《牡丹亭》之后,有《1699桃花扇》。《1699桃花扇》本是文化体制改革的产物,即经“事改企”之改制后,新成立的江苏演艺集团为推出精品以印证其改革之政绩,聘请话剧名导田沁鑫执导,而曾有过戏曲经历的田沁鑫则选中江苏省省昆,并排演《1699桃花扇》。《1699桃花扇》亦效仿青春版《牡丹亭》,如以“青春版”、“大制作”、“原汁原味”等概念为号召,请来与白先勇相当的文学名家余光中挂名为顾问等,并更为激进,诸如所选用演员更为年青,打出复原1699年原貌之广告等等。不过,由于其资金、宣传推广等运作大多依托行政力量,因此其市场及影响似乎并不如青春版《牡丹亭》。而且,《1699桃花扇》除青春版外,还相继推出传承版、简版、音乐会版等诸多版本,这说明其资源整合尚待完善,亦可能在尝试“青春版”之外的其它出路。事实上,《1699桃花扇》虽以“青春版”始,却以“传承版”获誉。《1699桃花扇》之后,一时成为媒体热点的,又有厅堂版《牡丹亭》,厅堂版《牡丹亭》沿用青春版《牡丹亭》、《1699桃花扇》之概念,如“青春版”、“原生态”、以余秋雨挂名顾问、话剧名导(林兆华)与昆剧导演(汪世瑜)之合作等等,又根据其所在地皇家粮仓之特点,提出“厅堂版”概念,如借用“家班”之称呼、小剧场、不用麦克风之类的“非舞台”形式,与之相应的是“高票价”,因而引起争议。不过据南方周末对皇家粮仓经营者的访谈,所谓厅堂版《牡丹亭》,其出发点不过是其承包皇家粮仓之后的一笔生意经而已。此外,“全本”这一概念亦有所伸展,青春版《牡丹亭》提出“全本”、连演三天之演出方式,苏昆在稍后推出的《长生殿》亦是连演三天的“全本”,而上昆(上海昆剧团)则又于2007年推出连演四天的全本《长生殿》。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