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下午,由上海剧协主办的当代昆曲《我,哈姆雷特》首演研讨会在上海文艺活动中心举行,中国上海艺术节中心副总裁李明,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秘书长郦国义,中国剧协、上海剧协副主席罗怀臻,上海剧协顾问荣广润,戏剧评论家李守成,上海剧协副主席、秘书长沈伟民,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孙惠柱,青年编剧石俊、郭晨子等与该剧导演李小平、作曲金复载、主演张军及本市部分媒体记者进行了探讨和交流。

当代昆曲《我,哈姆雷特》作为本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委约作品于10月13-16日在中华艺术宫进行了首轮演出。剧中,著名昆剧演员张军一人饰演生、旦、净、丑4个行当,塑造哈姆雷特、奥菲利亚、亡魂、掘墓人4个角色,独自演出80分钟。与会专家肯定该剧借莎士比亚和汤显祖逝世400周年契机将昆曲艺术与莎翁经典作品融合的创意,认为该剧抓住了《哈姆雷特》的戏核,以古雅规范的曲牌、优美的唱腔、与戏剧情境完美契合的音乐以及精湛、全面的表演为观众呈现了一部“用中国语言讲世界故事”的优秀作品。

从首轮演出情况来看,《我,哈姆雷特》形式上的创新得到了观众的欢迎和认可。李明介绍该剧已受到美国、英国、韩国等五国海外演出机构邀约,“上海国际艺术节一直把创新引领和对艺术家的扶持培养作为责任,委约作品多是有新意、有创意的,我们希望通过艺术节的委约作品来引领我们文艺创作,帮助艺术家呈现新的想法,同时通过艺术节的平台把中国的艺术家、中国的艺术作品推向海外。”“我们强烈感受到《我,哈姆雷特》的艺术追求,是更好地把中国文化推向海外,更好地走出去。”与会专家直言作为老观众也很喜欢这部作品,“该剧审美习惯符合当下观众需求”。

“隔行如隔山,这部戏对于演员来讲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我们看到张军不仅是小生精彩,其他行当的呈现、角色转换都完成得相当好。这样的经历对他今后的角色创作大有帮助。我们今天的戏曲需要《我,哈姆雷特》这样的作品,中国传统戏曲的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始终是一个需要用非常严肃的艺术态度来实验、来探索、来实践的课题。创新不是凭着概念、意象任意发挥,传统的哪些要素是绝对不能动的还是有明确的界限,这部作品对戏曲可以走的路和将来发展的探索和尝试有积极的作用。”

“《我,哈姆雷特》把张军对传统、对时代、对莎士比亚、对昆剧的理解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李小平导演则不仅是做一出戏,实际上他带来了一个理念,这个理念是台湾探索了30年的经验,就是传统戏曲的现代化,能让我们传统戏曲放下身段,以平等的姿态面对当代观众,这其实给我们带来了可以赢得当代青年的一个审美绿色通道。”

“我很接受这个戏,我不但接受,我还为此叫好!”“从传承昆曲艺术到今天的‘走出去’,成功的第一步是要让观众接受,这个戏做到了这一点,究其原因就是审美习惯符合当下受众的需求,所以用更好的现代观众可以接受的呈现方式会让昆曲活起来。”

“中国语言,我觉得昆曲当之无愧是中国舞台艺术语汇的标志性符号,这个戏从宏观上来讲它是一个用中国语汇讲出世界故事,用当代的解读方式来展示一个传统经典的作品。”“ 导演、舞美等手段虽然是现代的,但是不变其宗,还是昆曲的作品,特别有几段酣暢淋漓的唱,非常过瘾。一个人演几个角色,固本求新,本我们守住了,但是我们不满足于仅仅继承这样的本,我们还在不断探索疆界。这个戏的求新,我觉得可以有一句话就叫跨界,这里有行当的跨界,有语言的跨界,所以我的感受是这个跨界已经到了无界的状态,就是随心所欲不逾矩,只要不离开规矩,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施展,这一点也让我非常赞叹。”

“这部作品围绕哈姆雷特的内心世界展开,讲述故事并不是目的,体现中西文化上的对话,实践中从作品内涵到表现形式的冲撞与交融,才是真正意图。张军代表剧组感谢专家们的肯定和意见,表示将进一步提炼和打磨作品,期待在年底英国南岸艺术节上有更精彩的呈现。”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