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活态昆曲史——《昆曲摭忆》序言

蔡正仁

【刊载《上海戏剧》2015年第7期,转载请注明】

当我翻看这本《昆曲摭忆》的时候,即有一种先睹为快的愉悦, 30位与上海昆曲密不可分、休戚相关的昆曲人顿时跃然纸上。一人一文,有长有短,30篇文章就像30出折子戏,连缀起来就是连台本戏。不管是写人说戏,叙事记史还是谈艺论技,角度多样、文笔清新,它们所讲述的内容构成了当代上海昆曲的立体呈现,是一幅活态的昆曲演出史、教育史和发展史图录。

1953年冬,华东戏曲研究院昆曲演员训练班开始招生。1954年3月1日,60名(男34,女26)学制为8年的第一届昆曲演员训练班的学员(即“昆大班”)正式走进校园学习昆曲。1955年,华东戏曲研究院易名为上海市戏曲学校。1959年又招收了71名第二届昆曲演员训练班学员(即“昆小班”或“昆二班”),其间还陆续招收了与之配套的音乐、舞美、武功师资班等。这些学员毕业后成为上海昆曲界的活跃分子,或在演出第一线,或在教学第一线,无论是在台上台下还是台前幕后,可以说,他们与昆剧的命运紧密相连。他们把青春与热情献给了昆曲,他们呕心沥血、倾尽毕生之力将昆曲的艺术魅力传播到全国甚至世界,为昆曲在当下的繁荣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他们的艺术实践实乃当代昆剧无可替代的、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1959年“昆小班”进校后,“昆大班”还没毕业,“昆大班”和“昆小班”还在一起学习。有趣的是,1961年“昆大班”的同学毕业后,有一部分人留在学校做了传字辈老师们的助教,所以他们和“昆小班”的同学成了亦师亦友的关系,很特别。

据我所知,锦华小友2004年到上海戏剧学院读书不久,就痴迷上昆曲,成了一名“昆曲义工”,义务宣传昆曲。她为《魂牵昆曲五十年》、《无悔追梦》等与上昆有关书籍的出版做了不少幕后工作,对我们上昆、昆曲在上海的发展,乃至整个昆曲发展史都比较了解。博士研究生毕业以后,她又到了上昆工作,把她的专业学习和兴趣爱好结合起来,更加如鱼得水。这些年,她在专业上肯钻苦学,无论是理论学习还是工作实践,进步很大。值得欣慰的是,她有一种甘坐冷板凳的精神,不虚夸、不浮华、谦虚低调、实事求是,甚至会为了一句唱腔、一句念白的由来反复求证。她也乐于把自己融入到上昆这个大家庭中,我们都很喜欢她。

这本书里所采访的30位昆曲人,只是众多昆曲从业者中的一小部分,属于冰山一角。我希望锦华小友能克服各种困难,继续把老艺术家口述实录的工作做下去,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事情。

我们常说“红花也要绿叶配”,红花鲜艳绿叶多,正是由于绿叶的衬托红花才分外突出,如果没有绿叶,红花也会黯然失色,红花与绿叶并不对立,而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依相傍的关系。昆剧是一门综合艺术,除了台上光鲜地站在舞台中间的演员外,也有很多一串跟头翻过来,可能观众还没看清他们的脸就又跑下台的龙套,有众多的幕后工作人员包括主创、舞美、乐队、行政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等,还有很多昆曲普及推广人员。主演和他们之间就像“红花”与“绿叶”的关系。我可以肯定地告诉大家,这些“龙套”或者说是“绿叶”的数量远远占优,把他们的故事呈现出来,让更多读者了解他们平凡却又不平凡的历史,也是一种尊重。

我还想说,因为某种机缘,我们的一生和昆剧联系在了一起。这是一种缘分,亦是前世修来的福气。虽然我们为昆曲奉献了一生,但是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人生却因为昆曲而变得更加令人瞩目,更加靓丽,更加绚烂。我们应该感谢昆曲,我们也应该恪尽昆剧人的职责,守护好这份老祖宗传下来的家当!

目下,这些以“昆大班”“昆二班”为主体的昆剧人大部分已经退出或者淡出舞台,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偶尔也会参与一些示范性的演出活动。据我所知,这批人中的很大一部分还在教学第一线忙碌着,培养着下一代。岁月不饶人,当年“昆大班”的同学都已七十出头,“昆二班”的同学也已是“奔七”的人了。回顾我们的艺术人生、发明创造,或是总结我们曾经创作演绎的舞台形象,或是我们的教学经验,哪怕是一些失败的教训,对于我们的晚辈后学来说,既是一份艺术品格的传承,也是一份专业艺术的传承,更是一份精神财富的传承。为他们照亮今后的艺术人生之路,这也是我们这群老头老太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深切地期待能涌现出更多热爱昆曲的仁人志士,支持昆曲,呵护昆曲。昆曲不仅是属于我们的,更是属于你们的,是属于我们大家的!

附:《昆曲摭忆》目录

醉花阴

一丝不苟 感念俞老(吴广枢口述)

可爱小春香 生生【一江风】(金采琴口述)
打下手 亦荣耀(周启明口述)

“回猎”依旧引戏忙(郑亚庆口述)

洪母骂畴存大义 老旦作主直堪奇(徐霭云口述)

界牌关前盘肠战(沈斌口述)

执著幕后 不同凡响(陶金荣口述)

美中求契 虚实相依(沈皋口述)

昆曲,让传统慢行(王群口述)

脑袋上的绝活(窦云峰口述)

集贤宾

技中有戏天地宽(王芝泉口述)

醉打山门 细磨六旬(方洋口述)

严尚书搜山拿皇帝 程翰林打车救大师 (计镇华口述)

噱而不俗 出语擅诙(刘异龙口述)

鸂鶒和秋雁 老腔老调老身段(张洵澎口述)

艺高胆大夜盗甲(张铭荣口述)

吴侬软语尽入戏 昆曲评弹开并蒂(张静娴口述)

寻秦湖楼处 情有独钟(岳美缇口述)

烂柯山下收覆水(梁谷音口述)

一曲【江儿水】 真情万载随(蔡正仁口述)

满庭芳转身,惊梦依然(顾兆琳口述)

秦琼三挡出潼关(甘明智口述)

好似春泥育兰花(周雪雯口述)

醉眼醉态醉奇趣(屠永亨口述)

一台无二戏 绿叶似红花(王君惠口述)

演戏是乐 教戏乃怡(陆永昌口述)

北雁南飞棣堂醉(胡保棣口述)

万里来游还望远(王士杰口述)

烟波画船无俗韵(陈明珠口述)

十年守望 山高水长(陈亿年口述)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