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不是第一次来南京,也不是第一次在南京公开出席活动,但是她的到来还是让主办方如临大敌,不仅设了重重关卡来限制听讲人数,也没有安排记者采访,甚至连跟观众的互动也被临时取消,但这一切都无法抵挡于丹巨大的魅力。昨日下午,于丹在南京新落成的凤凰国际书城,以“阅读经典感悟成长”为题进行了一场1个半小时的演讲,她一开口,偌大的报告厅立马安静了下来。和在《百家讲坛()》上不一样,于丹一个人端坐在空旷的台上讲演,一种强大的气场让你不得不去凝神静气,她不用讲稿,一路侃侃而谈,引经据典,一口气讲了半小时后,才喝了第一口水。在讲座过程中,记者注意到不时有人频频点头,表示赞同。讲演结束后,于丹站起身来,足足谢了三次幕。
因昆曲爱上南京
“在南京谈读书其实是一种很奢侈的事情。南京积淀了太多的历史,悲情和感动。生活在这里无时无刻不在感受历史的浸润。中国前一千年的历史风物在西安,后一千年的历史风物在南京……”于丹谈起南京,用了很多奢华的字眼。“二十多年前我第一次来南京,那时候我刚二十多岁就喜欢上南京了。那次来是一个采访,本来就两天时间,我却耽搁了一周。我到处走到处寻觅,觉得脚下每踩一块砖石都有一段记忆。我喜欢南京还有个原因,我最早听的昆曲,就是在江苏昆剧院。这里有最整齐的阵容,很多没人能唱的老戏码。在这里我有很多朋友,而一座城市往往因朋友而感动。”
读书这事只能自己来
关于读书的话题,于丹在不同的场合讲过很多次,每次都能常讲常新。“阅读就是一种生活方式,有用的阅读不是全部。“但凡高级点的事情都可以让别人替你去做,只有吃饭睡觉上厕所这三件事别人不能替你做,读书也是这样一件事。”而且于丹认为,现在读书的成本低廉,书卖得不贵,另外阅读还是一件养心的事。“人为什么会迷惑,惑字上面的或,表示选择,选择多了就迷惑了,所以要把自己的心养大,知道怎么做了,就能对抗了。”最后,她向观众送出祝福:“如果你觉得世界迷茫,那么你去看看你的心灵,我们的心灵在哪里?我们仍旧有力量,这就是经典可以给我们的滋养。”
评述2008:足够仓惶
于丹认为,08年是足够仓惶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六分之五处回望,该用什么样的心去应对?”于丹喜欢用浅显的例子来讲述,“生命就是一锅沸水,我们每个人都要被扔进去,有三样东西,第一是鸡蛋,里外都煮硬了,这种人喜欢抱怨,愤世嫉俗,以偏概全。第二种胡萝卜,最后煮成泥了,是一个煮软了的人,也就是好好先生,善良,妥协。第三种,是一把干茶叶,煮的时间越久,越滋润丰美,无色无味的水也变成美味的茶。这是一种美好的生命状态,被社会成全,同时也成全社会。我们没人能改变社会作为一锅水的质地,但是可以改变自己。”
手记:于丹的“风花雪月”
“我喜欢朴素的生活,不喜欢喧嚣。”于丹在讲座中,不经意间讲到自己做出的一些“异样”举动来,让听众觉得新奇。比如,她说自己去年11月份的时候,在法国巴黎的塞纳河边,独自吟唱着昆曲《玉簪记》,被同行的人嘲笑,可是于丹说:“在今天,连有质量的感伤都变得奢侈了。”在讲解李白和杜甫时,于丹引用了大量的诗句,她笑说,“我没有刻意去背,我能感觉到他们就是这么活着的,怎么能记不下来呢?如果需要去背,那就是缘分还不到。”她说自己信任行走胜过阅读,“我会在杭州的西湖边连等几天,就为了等烟雨,西湖怎么能没有烟波呢?我也会在大海边等太阳,如果大海上没有波光粼粼那怎么能叫做大海呢?”(童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