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昆山城东南15公里处有一座美名曰“千灯”的古镇。初闻此名,令人不由地猜测,难道此镇历史上曾有千盏明灯?一日休闲,笔者怀着望文生义的好奇,走进这座有着二千五百多年历史的江南古镇。

一座气势恢弘的古牌坊隔绝了古镇的过去和现在。古镇住宅沿河而筑,居民临水而居,至今保留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棋盘式格局,一派水巷、河埠、廊坊、庭院等景致万千的江南水乡古镇风貌。向镇上老人打听得知,古镇保留着8万平方米的明清至民国早期的建筑,而千灯之名是另有他因。据汉《吴越春秋》和宋《玉峰记》记载,千灯本名“千墩”,系因吴地有三条江,其中之一的吴淞江畔有土墩999个,到昆山南30里有一高土堆,为第一千墩,遂称“千墩”。因俚语中“墩”和“灯”发音一样,后人改称“千灯”。

每一个闻名于世的古镇,总有一个独特的历史或文化背景的映衬。走在千灯古镇的石板街上,听两边老房子里传出委婉绵长的昆腔曲调,让人忽然产生起探寻昆曲和千灯之间渊源何来的好奇来。

千灯的名声大振起于“百戏之祖”——昆曲。昆曲,出自元代形成的昆山腔;发展到明代嘉隆时期,经魏良辅十年改革而成新腔;及至梁辰鱼新编《浣纱记》,因曲调幽雅婉转,唱词典雅华丽,好像古代水磨漆器、江浙水磨糯米粉一样细腻软糯,俗称“水磨腔”。追溯昆曲的起初,原是儒家知识阶层寄托道德信念的吟诵,典雅骈俪,骨子里透出贵族气息。想当年,在私家林园庭院里,三五知己把盏言欢,虽然门外雪下得很大,然而一室皆春,尽然是檀板击节,声上九宵,大红氍毹衬托出这帮人物的清雅超脱。明朝时期的苏州士子受当时上层社会风尚影响,与昆曲戏班交往甚密,与戏班名伶交往频繁。才子唐伯虎就与昆曲名班全福班打得火热,十分投入,还亲笔修改了《牡丹亭》、《游园》中的唱词。正是有了苏州士子们的兴风参与,昆曲唱词才显得那么华美、脂粉。之后,昆曲走出豪门大院,在社会民间寻找到了广阔的舞台。戏曲昆腔问世,蜚声传远,它的唱腔华丽,念白儒雅,舞蹈飘逸,为全国各地方戏曲师承借鉴,一脉流传六百个春秋,因而被誉为“百戏之祖”。

昆曲的创始人顾坚,元末明初戏曲家,正是千灯人。他精于南辞,善作古赋,自号“风月散人”。据魏良辅《南词引正》一书载,顾坚“善发南曲之奥,故国初有昆山腔之称”。元将扩廊贴木儿听说他善歌,屡招他皆不就。顾坚与当时文人顾德辉、杨维祯、倪元慎等相友善,曾著有《陶真野集》十卷、《风月散人乐府》八卷,可惜今皆不存。

顾坚纪念馆坐落在千灯古镇棋盘街转折处西侧,北离延福寺、世界第一大玉佛不远,南近秦峰艺术馆,其环境非常幽静。纪念馆大墙门的石框两侧配有竹刻对联一副,上联为“和声鸣盛世”,下联为“雅乐协之音”。正门内过道南北墙上,陈列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年5月18日颁发的世界首批“人类口述文化和非物质性文化遗产”的文件内容,其中有与昆曲相关的资料和照片等。步入纪念馆,是一个石板铺地的小天井,南北各植树一株,四季常绿,似两位绿衣小姐夹道相迎。回首仰望雨门楼,便见正中砖额刻着醒目的“四宜小筑”四个隶体黑字,以示此处是一个宜奏丝竹,宜听评弹,宜唱昆曲,宜品香茗的文化休闲旅游之地。

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百花园中的奇葩,因而成为世界首批遴选出的“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一项代表作。这些年来,千灯人为传承昆曲,进一步发扬昆曲的魅力,也为纪念顾坚前贤,从小学阶段就开始培养娃娃对这门古老剧种的兴趣。同时值得提的是,每年一届的“魅力千灯”越剧票友大赛,这个文化盛事一方面在对外传播昆曲文化,一方面将昆曲艺术推进到当地老百姓的生活里,使本土更加肥沃。千灯人听昆曲哼昆曲,提起昆曲忒自豪。这正是千灯古镇特有的风情。

TIPS自驾游线路:沪宁高速往南京方向,在安亭收费站前转A30往沪杭高速方向,2公里左右,在白鹤出口下,在出口处的外青松公路右转,在白石公路第一个十字路口左转,过赵屯出石浦镇,在机场路口右转,向千灯古镇方向。全程约60公里,过路费约40元。千灯景点一览:千灯石板街、顾炎武故居、顾园、顾坚纪念馆、延福禅寺、世界第一大玉卧佛、秦望山、秦峰塔、余氏典当、少卿苑等。美食:沿古街一路走来,有芝麻糖、袜底酥、腌酱瓜、千灯肉棕、海棠糕等各色千灯特产令人见了口水直流。特产:同丰牌色拉油、千灯羊肉、九里香雪菜、老米酒、千灯古镇的燠鸭店(黄莹柳扬)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