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汤显祖的名剧《牡丹亭》是体现昆曲剧种特征的代表性经典传世剧目,是享誉海内外的最优秀昆剧传统剧目之一。
世间何物似情浓,整一片断魂心痛,杜丽娘魂断之前一声喟叹,直道出世间情字难解,凡观看昆剧《牡丹亭》的人无不为杜丽娘、柳梦梅二人之间的情感波澜而心神起落、唏嘘万千。
改编:不改传统昆曲特色
昆剧《牡丹亭》自产生以来,对《牡丹亭》的改编与搬演始终没有间断过。
2004年10月,江苏昆剧院改编并演出了精华版《牡丹亭》。
江苏精华版《牡丹亭》的改编者、国家一级编剧张弘表示,《牡丹亭》最打动人的是杜、柳二人的至情。
因此,精华版《牡丹亭》围绕这个主题,立足于昆曲本体艺术兼顾排演条件与当前戏曲市场环境的实际,55折的原本改到了第34折,从杜丽娘为情而死到为情而生,以求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完整地表现情之主题。
导演周世琮表示,作为世界遗产的昆曲的价值在于其体现的传统文化,全剧着重表现南昆纤细精巧、色彩淡雅、柔婉华丽的江南情调艺术特色,用传统戏曲最古老的程式与表现让人们体验昆曲的美。
学者:《牡丹亭》首演于太仓
对于昆剧《牡丹亭》的首演,各地专家学者也一直在研究。2004年7月,江苏省太仓市的文化学者陈有觉提出,昆剧《牡丹亭》首演于明代时期的太仓。
陈有觉指出,根据史料记载,汤显祖的这一代表作正是在太仓撰写完成的,并由与汤显祖交往甚密的王锡爵家乐班用昆腔排练首次演出。陈有觉说,王锡爵是汤显祖的座师,曾任明代宰相。当时已告老还乡,但与汤显祖交往甚密。
昆山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写到:“义仍填词,妙绝一时,牡丹亭曲,尤极情挚,世或相传,云刺昙阳子而作,然太仓相君实先令家乐演之。……相君虽盛德有容,必不反演之于家也。”
戏曲史专家、中国昆剧研究会理事陆萼庭在《昆剧演出史稿》中肯定地说:“王锡爵家乐班是用昆腔演出《牡丹亭》最早的记录。”
1998年出版的《苏州戏曲志》中也明确说:“汤显祖《牡丹亭》一写成,王氏家乐班即进行排练”。陈有觉认为,这些有力的证据,都足以说明昆剧《牡丹亭》在明代时期就已经首演于江苏太仓。(王立景)
(摘自 美国《侨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