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昆剧《十五贯》在六十多年前写就的佳话依旧为今天的戏曲人所津津乐道。连续两晚,浙江昆剧团携这出看家戏,以五代同堂的整齐阵容,参演本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在上海天蟾逸夫舞台连演两场。
过去的昆曲舞台,常见《牡丹亭》《长生殿》这样小生闺门旦唱主角的剧目,而以老生、丑角为主的大戏在昆曲舞台并不多见。上世纪50年代,浙江昆剧团前身国风昆苏剧团为了生存,改编传统戏《双熊梦》,推出新版昆剧《十五贯》。剧中两个重要角色况钟和娄阿鼠分别由老生周传瑛和丑角王传淞饰演。这出有别于昆曲常见爱情主题的断案传奇剧,一经推出,在杭州、上海、北京等地引发强烈反响。
如今来沪演出,当年给老师跑龙套的浙昆“世”字辈演员已到古稀之年。老艺术家眼看着“代”字辈学员渐露头角,不由感慨万千。此次演出中苏戌娟的扮演者之一、“世”字辈演员沈世华说:“上一次来沪演出《十五贯》还是55年前的事。如今再登台,已是五代同堂。”这一次演出汇集“世、盛、秀、万、代”五代浙昆传承人,主要角色由几代演员轮流分饰,年龄最大的“世”字辈王世瑶已有78岁。而“代”字辈学员张唐逍只有15岁。从“传”字辈周传瑛、王传淞老师开始,浙昆传人按字辈“传世盛秀,万代昌明”已延续至第六代,这八个字所蕴含的美好愿景,在戏曲事业发展迎来大好时光的当下,正逐步实现。
加盟此次演出的还有上海昆剧团的“昆大班”老艺术家计镇华。虽然身体状况欠佳,仍坚持参演。他把演出《十五贯》当成一次对“传”字辈老师当年倾囊相授的报恩。当年为了演出这出新编经典,计镇华不止一次前往杭州,向“传”字辈老艺术家学戏。他说:“1960年,我第一次去杭州学戏,印象最深的是周传瑛老师请我们几个学生吃西湖醋鱼,物质匮乏的年代,我们都很兴奋。老师见我们吃得开心,又叫来了第二条。到了1978年第二次学戏,周传瑛老师身体大不如前,走几步台步就吃不消,但仍坚持为我们示范。”不论是舞台还是生活之中,老艺术家对昆曲新生代的关注和付出,让计镇华终身难忘。带着感恩接过这出戏,他与同仁回到上海,把这出戏连演了两个月。
走过一甲子的时光,这出戏里戏外都凝结昆曲人心血的传奇剧目,至今仍能引发当代人的兴趣。艺术节组委会的青年工作人员主动提出用漫画的形式来重新演绎《十五贯》。日前,“名侦探”况钟的故事在艺术节的微信公众账号上推送,让传统文化更亲近当下。(记者 黄启哲)
■ 相关链接
《十五贯》根据清代朱素臣的著名传奇作品改编创作,将原本26折时长12小时的《双熊梦》压缩至8场。此剧的成功一改昆曲当时落寞求生存的窘境,成为当代戏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仅在北京,《十五贯》就公演47场,观众达七万人次,京剧大师梅兰芳甚至还自掏腰包买票请亲友看戏。
(摘自 《文汇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