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成我国第一个社会化剧组之后,电视台一位同行问我:你是为了振兴话剧吗?我当即反应:振兴话剧是政府的事儿。那你吃苦受累是为了什么呢?我说因为我喜欢。从1988年走到今天,不知不觉与戏剧制作相伴20年。因为全本昆剧《长生殿》经历了戏剧制作的七年艰难,是强度最大的艰难,人们向我投来不解的目光。其实答案很简单:因为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受过戏剧教育的浸润,将对她的挚爱焕发出无穷的乐趣,或许还有一点牺牲精神。

全本《长生殿》相当于四出大戏的篇幅,是包括《钗盒情定》、《霓裳羽衣》、《马嵬惊变》、《月宫重圆》的连台本戏,演出累计10小时。自从2006年秋冬试演第一、二本开始,接着是2007年春、秋两季全本演出,再后来是2008年春季北京演出,一出新昆剧问世,一路演了40场。社会舆论肯定我们:创造了昆剧演出场次奇迹!创造了昆剧票房奇迹!在南北呼应的叫好声中,是中国文化报记者赵忱看到掌声后面我们的思考,认定那是有启示意义的,几次督促我写出来。《长生殿》千回百转,令我思绪万千。

在全本《长生殿》排演策划书上我曾这样写道:排演全本《长生殿》是时隔300年再现该剧演出原貌的壮举,但是,又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一部大戏的艺术创作,而是要创作完成一出可以经营的昆剧大戏,能够带动昆剧生存环境的改善,能够培养年轻观众。

写到此,自己吓一跳:这是多么庞大又多么繁重的命题!因为在文化艺术领域做记者多年,我看到过昆剧院团解散、重建,演出无序、亏损、观众递减、舞台上后继乏人的状况,尤其是舆论对昆剧的悲观情绪,令人心情沉重。虽然近几年昆剧创作演出活跃、观众递增,但是,依旧没有能够进入昆剧自身创作、生存和发展的良性循环境界。历史告诉我们,昆剧的衰落有社会变迁等诸多原因,也有自身曲高和寡的原因。今天,昆剧遇到从未有过的良好社会境遇,那么,解决自身的问题便成为首位和迫切的了。我自告奋勇整理演出剧本,努力使全本《长生殿》平易近人一些。

我爱将全本《长生殿》比喻为一辆车,它装载着:

建立演出地点相对稳定的昆剧剧场的尝试;

社会力量与国有剧团深层次合作;

集中三级政府(部、市、区)的资金资助,并与社会赞助相结合;

在排演实践中师生同台、同角色,进行艺术传承和人才培养;

思考当前昆剧发展的政策,应将学习、继承传统,放在首位;

开掘宣传推广新思路,传统媒体与时尚媒体相结合,争取年轻观众,促使票房出现市场营销的因素;

每一次书写项目策划书时,我都体会着描绘蓝图、憧憬未来的冲动和酣畅。尽管我人微言轻。

建立昆剧剧场,是将全本《长生殿》打造成经营剧目的必须。具备稳定的演出场地(定点或专用剧场),观众便知道去哪里买票看戏,剧场便成为演出和观众联系的纽带,而且会不断扩大这样的联系范围。正如英国有个“猫剧场”,一出音乐剧《猫》才得以演出20年。以往昆剧团演出租用非固定的剧场,行踪不定,无法建立与观众的密切联系,上座差,场次少,几乎谈不上收回排演成本和产出平衡,时常是演一场赔一场。全本《长生殿》不能因循这条老路。上海应该有昆剧剧场!海内外观众到上海看昆剧都要奔那里去。于是,拥有稳定的演出场地便是全本《长生殿》项目能否启动的必备条件。

经过努力,上海兰心大戏院成为三方联合制作单位之一,2007年全本《长生殿》春秋两个演出季的日程得以在市场上提前推出。每天开演前观众向兰心大戏院聚集,日票房平均达2万到3万元(团体和预售除外),看到人流涌进剧场,那是太令人开心的时刻。定点剧场发挥了效用,但是,上海兰心大戏院与剧组依旧是租赁关系,剧场不承担演出制作、推广和经营的风险,场租和售票提成使剧场旱涝保收,而这恰恰是演出成本中很重要的支出。上海兰心大戏院的参与是联合制作的过渡形式,以后,上海昆剧团将拥有真正的专用剧场。

国家剧团与社会力量深层次合作,是全本《长生殿》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上海昆剧团和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唐斯复工作室拥有共同的戏剧理想,合作中各司其职,互相不可替代,在长达七年的历程中患难与共,荣辱与共。上海文艺界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曾建议上海昆剧团:把唐斯复的演出整理剧本买过来,你们自己干!剧团的领导们不同意:不能没有她!上海昆剧团是我国昆剧界实力较强的表演团体,由于种种不测,1989年以后的十多年间处境艰难。她需要一台能调动和发挥全团人员热情、自信、展示技能的大戏,又是戏里戏外都有精彩故事的大戏,再塑剧团的辉煌。全本《长生殿》戏里有唐明皇和杨贵妃生死两界、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戏外又有将它搬上舞台的人们怀有悲壮意味的业绩。排演是在舆论和资金双重不利的困境中进行的。一时间,从北到南、自上至下,都在谴责我们排演“一出没有必要排演的老戏”。这个看法影响了计划中的资金到位,在筹备之初和进剧场试演的关键时刻,剧组经历了两次资金断链,是昆剧团的人员奖金、唐斯复个人存款使剧组绝处逢生。很长时间,剧组在被误解的舆论环境中挣扎,在资金严重匮乏的困境中挣扎。排练跨越3个年头,熬过了酷暑和严寒,人员过度劳累,没有排练补助,每人每天中午一餐盒饭。几次,我徘徊在排演场门外,不敢推门,不忍面对人困马乏而仍在坚持排演的场面。记得最艰难的时候,我曾经跟上海昆剧团的合作者们说:如果说《长生殿》把上昆带进深渊,那么,深渊的最底层是我,不做成功我决不会离开。当时,满座沉静,心中交融着互相支撑、互相鼓励的情感。与剧团排演同时进行的,是我为集资、宣传、推票……日以继夜地想出路、设计方案、书写文稿、奔波、游说,长时间焦虑、操劳、不安,我感到自己苍老了许多。但,终于苦尽甘来,2007年11月演出即将结束的时候,上海华敏集团赞助了制作费的最后120万元,我们还清了全部欠款,从此,全本《长生殿》剧组既无外债又无内债,这个感觉真好!

全本《长生殿》是文化部保护振兴中国昆曲艺术专项资金、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上海市卢湾区文化发展专项资金三级政府资助项目。不少人感到好奇:区政府支持市级剧团,真够别开生面的,你是怎么做到的?一句话:被逼的。2001到2003年我自行出资和执笔完成演出剧本整理初稿,这样,就具备了向上海市文化发展基金会申请资助的资格。2005年全本《长生殿》得到120万元资助,接近项目制作总预算400万元(平均每本100万元)的1/3,按基金会规定,其余部分需剧组另行筹划。当时社会上对排演一出昆剧大戏,一是没兴趣,二是没有人相信会排演成功,赞助反复落空。剧组于2005年12月18日召开新闻发布会,12月20日开排,因为,当年项目不启动,基金会的资助便要收回。在新闻发布会的会场竟有人公开议论:资金不到位就开排,这明摆着是给领导施加压力。我们从没有这样想过,剧组的人真没有这样的心计。开排以后,我们坚持不懈地继续寻找赞助,在挫折中鼓起勇气,不断地出发。计划2006年11月试演第一、二本,剧组自我审视,也听听意见,同时,是集资的产品推介会。第二次资金断链就出现在这个关口,剧场定金以及各部门制作费的结算、紧急购置等等,都伸着手要现金,我们真切地体会了跳黄浦江的心情!急中生智,我发现上海昆剧团、上海兰心大戏院、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唐斯复工作室都在卢湾区界内,卢湾区是非常重视区域文化建设的,因为平时有较好的交往,于是游说:卢湾区应以昆剧为区域文化建设的特色,全市独一无二。我们特别邀请卢湾区领导看戏,他们和观众一起被打动了,建立起对全本《长生殿》的信心。于是,打破常规,特事特办,区政府批准向剧组提供120万元资助。这是雪中送炭,剧组得救了,第三本戏按原计划进入排演。今天,卢湾区政府、文化局在总结区文化发展专项资金使用成果时,全本《长生殿》总是排在项目成果的第一位。由此,区政府、文化局与上海昆剧团建立起长期的多方面的合作,名副其实的昆剧专用剧场在不久的将来便会诞生,政府将会成为支持经营旅游昆剧的后盾。三级政府资助同一个重大文化项目,是全本《长生殿》取得的又一开创性经验。

全本《长生殿》是具有原创意义的大戏,这引出一个值得思考的政策问题:当前昆剧的剧目建设应以继承、挖掘、演出传统剧目为主。“新颖、好看”,是全本《长生殿》剧组各部门创作的目标。全本《长生殿》原剧本50出(折),所谓的“老戏”之说,是指在舞台上常看到《长生殿》折子戏的表演,但是,那些折子只占原剧本中的1/5篇幅,通过全本排演,剧组创作了30多出(折)的唱腔、表演、身段等,丰富了昆剧舞台的演出节目,评论家们认为这是“一台具有原创意义的新戏”。由此,出现了关于昆剧剧目建设的政策思考:是否与其他各剧种一样,实行统一的以新创剧目为主的政策?还是根据昆剧的特殊性在现阶段以继承传统经典剧目为主?本人浅见:当前昆剧的剧目建设应以继承、挖掘、演出传统剧目为主。昆剧拥有积累数百年的诸多文本,其中很多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这是昆剧特有的资源。只有深入挖掘、了解、学习、分析,才谈得上在继承传统基础上求发展。昆剧剧本创作难度较大,唱词唱腔的严格曲牌格律,需要剧作者具有深厚的古诗词造诣;对表演的严谨程式做到心中有数,文字要能够便于演员的举手投足尽在歌舞之中;难度最大的是要在剧本中透露出昆剧特有的文人气质——传统的和具有时代特征的;而且,在设置题材和人物时,需摆脱戏剧界多年习惯性的主题先行和直白的思维……如果各有关方面对于昆剧继承发展的特殊性有这样的共识,希望对于传统剧目的排演和对新创剧目的支持一视同仁。

“人在戏在,人亡戏亡”“人强戏棒,人弱戏差”是昆剧存在的基本状态,“角儿”是戏曲舞台上的扛鼎力量,培养“台柱子”是各剧团、戏校的紧迫任务。戏剧家刘厚生前辈在“蔡正仁承传艺术专场——雅部正音”演出时赞扬:过去我们称他为“小俞振飞”,今天他是“大蔡正仁”!他称得上是承上启下的典范。但是,在为蔡正仁鼓掌时不由得会想:他还能唱几年?和他同辈的老艺术家们还能唱几年?今天的现状是,昆剧界从业的年轻一代对传统剧目的了解,以及对唱腔、表演技能的掌握,与老一辈差距很大,这是今天昆剧依然有危机的真正原因所在。为此,全本《长生殿》安排4组演员分别扮演剧中主人公唐明皇和杨贵妃,蔡正仁和张静娴担任艺术指导,为年轻人做示范,是表演的示范又是事业心的示范。师徒同台、同角色,将传艺放在角色创作的实践中,放在舞台上,体现“口口相传”,促进年轻演员成长。

新剧目吸引新观众,一定要有独特的新的宣传推广方式。我们依然重视传统媒体宣传推广的优势——报刊和广播电视相结合,其中特别发挥电视发布的作用。同时,利用新媒体和设计别开生面的推荐活动,是全本《长生殿》宣传推广的策划重点。我走在上海淮海路上,观看林林总总的广告牌和电子大屏幕,似乎还没在上面看到过中国戏剧演出的内容,那好,全本《长生殿》就首开先河!从徐家汇到浦东闹市街道的电子屏幕上,《长生殿》华美亮相;4条地铁线路8000个车厢中的电视屏幕,《长生殿》与乘客近距离接触;出租汽车中的触摸电视也有《长生殿》的演出信息。互联网发布信息是有效的同盟军。每一轮演出前,我们印刷数万份演出信息折页,有的放矢地散发,学校、图书馆、商店、餐厅、剧场、影城、旅游部门、剧场周围的酒店等等,都是我们发放的场所。节假日,我曾和伙伴们在上海书城门口将折页一一递给过路的人。以上种种宣传形式是为了把信息告知观众,而以下引人入胜的推荐活动则是为了发动记者。在上海,新闻发布会在中国琉璃博物馆绚丽的艺术品中间举行,演员现场着装表演,昆剧和琉璃相映成趣;在酒吧举行联欢晚会,被邀请的记者和观众可以穿着昆剧戏装与演员一起表演,觥筹交错之间认知和感受昆剧。在北京,我们在南新仓皇家粮仓举行祭拜梨园祖师老郎神的仪式,再现梨园老习俗的情景;在故宫,《长生殿》4组演员壮观亮相、演唱,被称为人类文明的古建筑物质遗产和昆剧非物质遗产的峰会。记者们对我们的推荐活动很感兴趣,报道的热情被调动起来了。全本《长生殿》的成功有新闻界的功劳,我常想:艺术作品和宣传舆论是大鹏的双翼,比翼方能齐飞。事后,一位公关公司的朋友问:《长生殿》的宣传费是多少?我反问:您看值多少?二三百万吧?我几乎没花钱,赞助的。犹如祥林嫂一般,见人就唠叨“《长生殿》啊……”都是一一化缘来的,我从心眼儿里感谢所有帮助我们的朋友。

几天前,一位年轻同行找我聊天,问:你的理想是什么?我感觉这像中学生的作文题目。理想的概念,早已在我身后消失了。我曾热衷当记者,我做了20余年《文汇报》驻北京记者;我喜欢当戏剧制作人,今天仍旧在做着。今天,是全本《长生殿》使我萌生新的理想:让昆剧拥有年轻观众,让昆剧艺术源远流长。

(摘自 《中国文化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