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来自全国7家昆剧院团的57位优秀青年演员,相聚西子湖畔,参加由文化部主办的全国昆曲优秀青年演员展演活动。

展演期间,记者听到了有关昆曲的种种喜讯:上海昆剧团排演全本《长生殿》,一口气排出了5轮的演出日程;几天前,浙江昆剧团排演的昆曲《徐九经升官记》,剧场爆满;苏州昆剧院的青春版《牡丹亭》,更是进北京进行该剧的第100场演出,与此同时,厅堂版《牡丹亭》也将长驻北京的“皇家粮仓”。浙江昆剧团团长、著名昆曲武生演员林为林欣然断言:“600年昆曲,已开始走上了复兴之路。”

剧团——从无所事事到分身无术

当了四五年的团长,林为林最大的感受是:以前剧团找不到事做,现在却是演出太多,分身乏术。新编历史剧《公孙子都》正在精心打磨,要冲刺本年度的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同时,浙昆最近又排演了根据同名京剧改编的昆曲《徐九经升官记》,并突破院团界限,邀请上海昆剧团的优秀青年演员吴双扮演主角徐九经。上月在浙江大学玉泉校区彩排公演2场,场面火爆。

在创排新戏的同时,浙江昆剧团又在3年时间里整理、演出了100折昆曲传统折子戏,最近将其制作成100张昆曲光碟,出版发行。这些天,林为林又在筹划着将《牡丹亭》搬进杭州著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故居,请来昆曲名家,在那里的古戏台上常年演出园林式的《牡丹亭》。林为林说:“刚进昆剧团时,老师们就告诫我们,昆曲人一定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如今,像浙江昆剧团一样很多昆剧团都成为了纯公益性剧团,政府全额拨款支持,也就谈不上清贫。演出越来越多,寂寞也更是无从谈起。”

忙碌的不仅浙昆一家,因为一台青春版《牡丹亭》而声名鹊起的苏州昆剧院,这些年穿梭海内外,也是忙个不停。5月11日,由著名作家白先勇创意策划的青春版《牡丹亭》在北京举行第100场演出。一出昆曲,能在短短的三四年间,演出100场,这在以往的昆曲界是很难想象的。不仅如此,苏昆的《长生殿》也在3年时间里,演出了50场。趁着昆曲复苏的东风,苏州昆剧院院长蔡少华马不停蹄地策划了“复归明代演剧方式”的厅堂版《牡丹亭》,从本月18日起,常驻北京“皇家粮仓”进行演出。蔡少华说:“手头的项目倒真是有好几个,不过,就这一团演员、一堂乐队,忙不过来呀。”

“满座”——出现在昆曲剧场

有人作过统计,前些年,全上海的昆曲观众不足2000人,一台昆曲新戏,满打满算,大概只能演两场。然而,今年年初,上海昆剧团在逸夫舞台上演传统版昆曲《牡丹亭》,令人始料未及的是,近千张演出票早在一周前就告售罄,演出现场不仅座无虚席,而且买票观众基本都是大学生。坐在加座上的上海昆剧团团长蔡 正仁十分感慨:“真没想到昆曲演出也会卖加座,小青年们的演出会如此火爆。”事实上,不仅是《牡丹亭》,最近上海昆剧团在逸夫舞台演出的昆曲传统大戏《墙头马上》、《玉簪记》等,都受到了观众追捧。台下的观众,也不再是“白茫茫一片”,更多是跟台上演员一样充满朝气的年轻人。

青年人才——昆曲有了新的接班人

这次参加全国昆曲优秀青年演员展演的57名演员,都是各个剧团从各自的青年演员队伍中精心选拔上来的。他们中,将产生“十佳演员”和“十佳新秀”。这次比赛,不仅上海昆剧团、浙江昆剧团、江苏省昆曲剧院、北方昆曲剧院等传统意义上的强团演员实力依然强健,更令人欣喜的是,湖南省昆剧团、浙江永嘉昆剧团也培养了一批“80后”的青年演员,其中不乏有潜质的昆曲新苗。(记者 张裕)

(摘自 《文汇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