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元代,上海的松江就有了戏剧演出的场子——勾栏,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一书里曾有松江府前木棚结构的勾栏倒塌的记载。清代以来,上海滩上各种戏院更是层出不穷。

第一个昆曲戏园出现在清道光年间。上海开埠后,十里洋场市面日盛一日,江浙一带的昆曲戏班纷纷至沪,上海遂成为昆曲在南方的演出中心。起初主要在私第花园中演出,如豫园、西园等。咸丰元年(1851),在原上海县署西首四牌楼附近,出现了上海第一个营业性的戏园——三雅园,也称山雅园。它由顾姓大族的居室改建而成,屋为沿街八扇门的高平房,进门有一小花园,花木扶疏,假山纵横。戏台建在大厅里,观众席中设红木桌椅,观众围坐方桌看戏。它上午卖茶,下午开戏,专演昆曲折子戏。当时没有演出海报和戏单,在台前壁角挂一块白漆的木牌,用墨笔书写当日所演的戏目。那时小刀会刘丽川揭竿起义,进攻县署,但三雅园未受影响,刘丽川下令保护,戏园照常开锣。咸丰四年(1854)正月初一,小刀会将士撤退时,三雅园毁于战火。继三雅园之后,陆续兴建的昆曲戏园有聚美轩、丰乐园、集秀园等。这些戏园,只收茶资,不售戏票,习称茶园。三雅园焚毁后,有人在别的地方用“老三雅”、“新三雅”的名义开办戏园。同治以后,花部崛起,昆曲营业下降,到光绪年间,三雅园最终关门。

上海第一个京戏戏园约建在清同治年间。有个英籍华人罗逸卿在上海石路(今广东路、福建路一带)营建了一座仿京式的戏园(当时仍称为茶园),名之为“满庭芳”。清同治六年(1867年)春开张,这是一座木结构二层楼戏园,也是租界内第一家戏园。罗逸卿派人到天津邀得一批京剧演员来沪演出,这是京剧首次在上海露脸。清哀梨老人《同光梨园纪略》云:“此京班到申之破天荒也,楼上楼下统售一元,沪人初见。趋之若狂”。1867年又有巨商刘维忠(定海人)在上海宝善街(今广东路、福建中路附)建造了丹桂茶园。他邀请北京“三庆”等班的名角到上海演出,其中有铜骡子(刘义增)、夏奎章、周长山、冯三喜、熊景桂等。满庭芳、丹桂等戏园与旧式茶园不同,它们规模宏敞,装饰典雅,座位舒适,并有汽油灯照明,受到上海观众的青睐。南来的京戏戏班不但演出了大量出自徽戏、汉戏、秦腔的传统戏,而且排演了不少连台本戏和灯彩戏,如《五彩舆》《斗牛宫》等。京戏由于剧目、演出形式新颖,表演精湛,因此立即风靡了上海。上海竹枝词云:“茶园丹桂满庭芳,到底京班戏更强。出局叫来终不雅,避人最好是包厢”。另有仓山旧主诗曰:“一有京班百不如,昆徽杂剧概删除,门前招贴人争看,十本新排《五彩舆》”。可见当时盛况之一斑。由于观众欢迎,上海的京班戏园竞相创建。同治中叶至光绪末年上海开设的京班戏园不下50个,如昇平轩、金桂轩、同桂轩、大观园、天仙茶园、新丹桂、留春园、咏霓园、一洞天、四美园等。上海的京剧演出活动愈趋兴旺。

(摘自 《文汇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