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昆曲成为时尚

今夏昆曲舞台上,他是《牡丹亭》中唱着“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风流俊生柳梦梅;不久前的中秋夜,他和伙伴们把传统的昆曲带去了时尚的港汇广场,坚定地要“把昆曲进行到底”;不久之后,他将以“惊梦六百年——视觉·昆曲”专场和更多的人分享这门古老艺术的永恒魅力——张军,这个马不停蹄奔忙着的青年昆曲演员,只说自己对于昆曲有着“无可救药的热爱”。
谈到将要在10月6日、7日举行的“视觉·昆曲”专场,张军形容其为“新昆曲形象工程”,在这个专场中,原汁原味的昆曲是主体,同时添加多媒体视听、灯光艺术等现代视觉元素。演出邀请到了德国顶级时尚摄影师M arten von Rauschen berg 、美籍华裔视觉设计师M ike Shen 和英国著名舞台灯光设计师S imon Shen 加盟担纲视觉平面和舞美设计,融入张军个人从事昆曲艺术道路的感悟和体验,力争为观众呈现一种全新的传统戏曲表达方式。张军说他不喜欢“昆剧借鉴谁学习谁”的说法,作为一门高度成熟的艺术,昆曲有其独一无二的魅力,他所尝试的,是用属于这个时代的资源整合昆曲。
专场的主题是“爱情”,因为昆曲最擅长于细腻地表现才子佳人的低回婉约,这个主题无疑最适合展现昆曲的纯粹个性。虽然不同唱段讲述的都是久远时空的爱情故事,但是张军认为,“爱情”、“人性”这些概念无论时代变迁都是共通的,他希望通过“昆曲”让古今交汇,让对昆曲有隔膜的人们不拒绝不排斥,获得那一晚的感动和快乐。
不少昆曲观众,尤其是大学生观众,是通过“昆曲走进青年”接触到这门艺术,他们有一些成了昆曲的铁杆追随者。“走进青年”是张军五年前的“冲动”,自从1998年冬天在同济成功尝试后,昆剧团的这群年轻人五年来已经演出了130多场。然而五年的时间也让这种推广形式遭遇了瓶颈:这台节目面对同样的观众,因为太过浅显而有“拿不出手”的尴尬。一年多来,张军和他的伙伴们也苦苦思索“走进青年”该如何“突围”,如何让昆曲在高校中的传播长期有效。目前,成立高校联合的昆曲社团,新编小戏进校园,都是他正在努力的尝试。
当然,“走进青年”依然有存在的魅力。张军说,大学校园里有一茬接一茬的新生,依然有大量不知昆曲为何物的人群,意味着“走进青年”依然有观众,现场也依然是快乐而不乏味的。
前不久排演《牡丹亭》,张军出演上本中的柳梦梅,虽然戏分不多,但是和老师们一起排练,耳濡目染之下,让他感叹传统文化太深厚。面对老艺术家们几入化境,他深感自己在基本功上仍需“敲打”。他说老师们在心中是“高山仰止”的存在,而他对于昆曲,则永远抱有“诚惶诚恐”的虔诚。
谈到“戏曲话剧化”、“现代题材”等争议话题,张军认为,所有尝试都是为了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昆曲,所以每一个创造都是有意义的,即使最终证明不成功,对于演员而言,在创造的过程中也有收获。张军说,他和伙伴们抱定了“哪怕失败,也要共同前进”的决心,甚至愿意充做炮灰——“谁让我们是昆曲演员呢?”(记者袁媛 实习生柳青)

(摘自 《新闻晨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