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快线的航班徐徐降落在虹桥机场,此行比计划提前一天到达,是特地为了观看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的昆剧经典《长生殿》。

长乐路茂名南路,听上去就是一个浪漫的地方,兰心大戏院帷幕拉开,又引领我们去追溯了那古中国的千般爱恋,万种柔情。国外不是都把华人聚集的地方叫做“唐人街”吗,大唐皇帝与爱妃的缠绵,承担了“中国爱情传说”的使命。

我是一个京剧迷,讲句实话,对昆曲总有一点曲高和寡的印象,但认为,那一定是自己的学识不够吧,然而我却有一种莫名的情结,那就是对“上昆”的特殊迷恋。“北昆”的戏,我从小就看了许多,总觉得古朴有余,鲜亮不足;南方的昆曲,我也看了一些,又感到活力虽然彰显,根基未必厚实。而总感觉上海昆剧团,有着那么一种的恰到好处,仿佛这才是昆剧的赏心悦目。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感觉呢?我在反省中国戏曲的审美特点——“角儿”。一个剧团有没有好“角儿”,有多少好“角儿”,好到什么程度,“角儿”们互相合作得如何,决定着一台戏的质量。

不是这样吗?我在2003年逸夫舞台招募会员观众的时候,居然有幸成为了第一号会员观众,凭着这点缘分,我经常打着“飞的”来上海看戏。当然我也不傻,值得打“飞的”来看的都是一些绝版的演出。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昆大班的纪念专场,一场演出让我领略了蔡正仁、计镇华、岳美缇、梁谷音、张洵澎、刘异龙等一批名家的精彩展演,而今天的《长生殿》里,我们又可以领略到昆大班艺术家的风采。

他是蔡正仁,他就是唐明皇。梅兰芳大师曾经在人民大会堂万人大礼堂里演出《穆桂英挂帅》,前辈告诉我:“穆桂英一个人在舞台上演唱一大段慢板的时候,我们却没有感觉到空旷。”这是一种气场吗?是“角儿”的一种气场吗?我们在蔡正仁出场的时候,感受到了这种气场,不需要热闹的锣鼓,不需要华丽的舞蹈,给我们的却是一种实在的震撼。我觉得他的厚底靴迈出的每一步,都蕴含着唐明皇无限的惆怅。蔡正仁的眼中,没有繁华的城市,没有浮躁的观众,只有他的玉环。他不是在唱戏,他也不是在做演员,而是先被角色俘虏,再来俘虏我们这些观众。我的座位非常靠边,却能看清楚他上下场的动作,和我们有的青年演员不同的是,他会把角色认真地带出或带入侧幕,也许只有我一个人能看到。

恋恋不舍的散场,我回眸望去,却见梅兰芳、俞振飞大师的巨幅照片挂在剧场的前厅,耀眼的灯光下看着我们,露出笑容。

此曲只应天上有,海上昆曲永留存。

(摘自 《文汇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