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靓丽的演员、华贵的服饰、唯美的舞台和名人的捧场,而不见唱腔的起承转合与做功的手眼身法步,这样的创新和复兴,如果褪下“时尚”的外衣,不知道还会给昆曲留下什么?

时尚是个筐,啥都往里装。这不,有五六百年历史的昆曲也被扔了进去。

今年北京国际戏剧·舞蹈演出季的开幕大戏“时尚昆曲——大都版《西厢记》”在报章上很是喧嚣了一阵,看新闻可以明白,是以时尚为看点。我是喜欢戏剧之人,所以一定要凑个热闹。可是看来看去,所谓时尚,也就是招揽了越剧名导演来导演昆曲,组织“顶级精英创作团队”,花几十万做的华丽行头让主演在每一折都以不同色系的戏服出场,舞美设计用玻璃舞台、用LED灯光等等手段强调视觉冲击力几个招数。

这些都不新鲜啊,几年前名作家白先勇先生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更厉害,据说花了上千万的服装费。江苏昆剧院的《1699·桃花扇》找的名人来头更大,搬动了大诗人余光中和话剧大导田沁鑫。大家照葫芦画瓢整两下,昆曲就算是时尚了?

小时候受到家里长辈的熏陶,一直喜欢京剧,甚至梆子、川剧等剧种也不排斥,唯独觉得昆曲太慢,所以不感兴趣。老人曾讲真正的名角要“文武昆乱不挡”,始终不太明白为什么。等年纪大了些,看了“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的词句,听了梅先生《游园惊梦》的录音,一下子体会到了其中的道理。

老人们总是说“听戏”,昆曲也一样,首先是用来听的。那些典雅的词句,配上唐宋元明清几代积累下的上千个曲牌,通过演员们细腻婉转、清雅悠长的唱腔传达到耳中,听者只有细细体会,才能触到个中滋味。当然还有舞台表演,眼神过处,是开遍的姹紫嫣红,身段扭转,袖底便有断壁残垣,演员们通过举手投足,自然而然就能将观众引进剧中的那些环境,那些意境。布景更是无需多做,在歌与舞中,被今日的戏剧精英们突破的“一桌二椅”已经是无限广阔的天地。在以京剧为代表的乱弹剧种兴起后的两百多年里,昆曲虽然衰落,但始终薪火不绝,原因就在于它的声腔和舞台表演是其他许多剧种的范本,更不必说那些经由历代文人名士之手创作出的经典剧作,昆曲本是最贴切的表演形式。

但昆曲终究是衰落了。两百年前,虽然没有电影电视流行音乐的包围,昆曲恰恰因为自己的曲高和寡、严谨规范,变成了只有少数人才欣赏的艺术。两百年后,连当初的小众环境都已经没有了,昆曲能通过时尚的包装和商业的宣传走到哪里?

2001年的时候,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我还是很高兴了一下,觉得这个古老的剧种终于可以获得一些重视。这几年昆曲确实也因此得了不少好处,四大名剧连连搬演,貌似红火起来。但是在那些看似花团锦簇的评说中,谈的都是青春靓丽的演员、华贵的服饰、唯美的舞台和名人的捧场,而不见唱腔的起承转合与做功的手眼身法步,这样的创新和复兴,如果褪下“时尚”的外衣,不知道还会给昆曲留下什么?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