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央视一套播出的《开学第一课》中,京剧演员王珮瑜和北京国艺少儿京剧团共同带来了京剧韵白表演《水调歌头》,浓墨重彩、韵味悠长。家住湖南省郴州市、就读于湘南小学的资瑜菲看后十分兴奋:“原来还有这么多小朋友也在学戏。”节目中同龄孩子的表演让她回想起了上个学期在校园舞台上的绽放时刻。“我演昆剧的闺门旦,大家都夸我演得好,羡慕我,给我点赞。”资瑜菲开心地说。
在湖南郴州,梨园与校园相交多年。湖南省昆剧团自诞生起便扎根湘南这片沃土,为昆曲艺术在地方的传播发展耕耘了半个多世纪。近年来,该团在戏曲进校园的工作上更是扎实、稳步推进,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应先从兴趣入手
“如今,越来越多的孩子及家长开始关注传统戏曲,而随着昆曲在本地影响力的提升,昆剧进校园在郴州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湖南省昆剧团团长罗艳介绍,在刚刚结束的暑假里,湘昆所有团员除了演出和排练,更忙着暑期公益培训。“作为一种重要的补充,暑期公益培训目的是培养青少年对昆曲的基础认识与兴趣,为开学后戏曲进校园活动的普遍开展打基础。”罗艳说。
9月2日、5日上午,悠扬婉转的昆曲回荡在郴州湘南学院附属小学和郴州市一完小的教室内。在这堂被同学们称为“最美开学第一课”的课堂上,湖南省昆剧团的演员为同学们解析“生旦净末丑”,亲身示范“手眼身法步”“唱念做表打”等戏曲概念与内涵,并邀请同学上台参与互动体验。这堂课上,罗艳还讲述了昆曲传承与演变的历史。“孩子们听得很入迷,很多同学不仅听、学,还有的在认真记笔记并积极提问,这说明他们在思考,说明他们已经或者正在爱上昆曲。”罗艳说。
“戏曲进校园,‘进’要讲求方式,不能一味地硬塞,要从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兴趣入手。”该团演员、梅花奖获得者雷玲说,“如何在校园中演出,如何在激发青少年兴趣的同时传达昆曲艺术的美学理念,如何根据不同学龄段的学生设计导赏课,这其中每个活动、每个环节都要细细考究。”雷玲通过多年来进高校推广昆曲的经验总结:“我们的传播方式要变革,将同学们领进昆曲殿堂的路子要创新。”
从普及到育苗
新学期伊始,学校的教学日程已经铺开,而湘昆根据郴州多所小学的教学安排,也制定了与之匹配的“进校园”计划。“从上学期的戏曲广播体操到本学期的‘开学第一课’,根据学校的需求、学生的意愿与兴趣,我们在逐步探索更加适合戏曲进校园的模式与途径。”该团青年演员胡艳婷说,戏曲在青少年中的普及应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目前,除了戏曲进课堂外,湖南省昆剧团还邀请学生走进剧场,观看昆曲晚会,让同学们近距离体验昆曲的魅力。
“走进校园与这些孩子接触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发现昆曲的好苗子。比如我们去年给湘南小学的孩子们排了一台昆曲节目,前后3个月的时间里,演员与同学们进行了深层次的交流,挖掘了一些潜质不错的昆曲苗子,并一对一地辅导、教授。”胡艳婷介绍,除了每周一到两次的常规课程外,按照学校的具体需求,湘昆的每位演员都随时可能被机动抽调去校园。
资瑜菲与程盈盈是两位小主演,一位是闺门旦,一位是小花旦,在汇报演出中,她们的表现让其“师傅”胡艳婷与王艳红满意而骄傲。“如此短的时间,她们能掌握要领,还带着节目去湖南教育频道现场录制,特别是小小的身体顶着重达数斤的包头装饰还能稳定发挥,实在太难得。”王艳红说。“没上台时头上的包头压得很痛,但是上了台就忘了痛了。”资瑜菲笑着说。资瑜菲的反应让“师傅”胡艳婷大为吃惊:“这是职业演员应有的素质,她这么小就有这么好的态度,说明是打心底里喜欢昆曲,想到这里我就无比欣慰。”
培养欣赏力是关键
谈及戏曲进校园的必要性,罗艳表示:“戏曲未来的目标受众就在当下的学校里。更重要的是,从育人层面来讲,昆曲等传统戏曲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是滋养一代人精神成长的重要载体。”青春版《牡丹亭》在高校的成功推广与传播,就用事实说明——戏曲的未来与下一代的教育可以很好地彼此关照。
那么,如何更好地推动戏曲进校园,在罗艳看来,引导孩子的审美取向,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欣赏力与鉴别力是关键。
雷玲进一步阐释了罗艳所说的“欣赏力”:“这种对传统艺术的欣赏力在当代的某些观众群中出现了严重的‘断代’,眼下要着眼于昆曲乃至整个戏曲艺术未来的发展,一定要关注下一代的审美视角与欣赏力。还原这种懂得如何欣赏传统艺术的能力,要从孩提时代开始浸润与滋养。”雷玲说。
有“湘昆别一枝”之誉的湖南省昆剧团虽是省级院团,但并非地处省会城市,也并没有像上昆、苏昆那样艺术资源集群化的区域发展优势。一路走来,湘昆的成长几经坎坷,并非一帆风顺。如今,通过多年的积累、革新与发展,湘昆已成为郴州的一张文化名片。“昆曲已深入郴州城市精神发展的骨髓。”湖南省郴州市文体广新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也不是非要成为什么角,但是最起码有这么好的艺术资源,孩子可以通过昆曲艺术陶冶情操、温润心性。”一位家长道出心声。(记者 薛帅)
(摘自 《中国文化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