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最后一场由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策划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在南京人民大会堂演出完毕。和以往戏曲演出市场低迷有所不同的是,这三天的连演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和南京众多大学生和大学生情侣们到场观看。三天来,人民大会堂里每天都座无虚席。
以往,戏曲一般都是中老年人的爱好,此次青春版《牡丹亭》为何受到众多年轻人的追捧,从而大获成功呢?据了解,演出前,主办方就在南京一些高校里进行了广泛而有效的宣传,因此,尽管票价不菲,不少大学生们还是忍不住观看的欲望买了票。此外,此次青春版《牡丹亭》在剧情、舞美、服装等方面都做了专门针对年轻人欣赏能力和口味的改变和包装,从而培养了一大批年轻的昆曲迷。
今年正值昆曲被联合国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四周年。此次青春版《牡丹亭》在北京、南京演出的成功,让我们又看到了这个昆曲这个将近“灭亡”的曲种又将兴起的希望。然而,昆曲再现辉煌的背后,是否意味着她迎来了真正的春天?其他戏种又应从昆曲《牡丹亭》的成功中吸取什么样的经验,从而走出一条自己的复兴之路?
江苏省作协专业作家薛冰:要想振兴昆曲和我国的其他戏曲种类,最重要的我认为还是引导。昆曲不是流行歌曲,不论怎么改都会失去原有的东西。既然是被联合国列为文化遗产,就是为少数人所掌握,为少数人所欣赏,因此不要指望昆曲复兴到所有的人都来欣赏。昆剧也好,京剧也罢,要想振兴,不能指望市场,而应该由国家和社会拿出资金。就像国宝大熊猫,指望市场是养不活的。中华民族有很多传统的、好的东西,我们无法避免其消亡。就像写毛笔字一样,过去只要是读书人都会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现在写得好的就是书法家了。所以,我们不能因为引进了国外的、西洋的文化,就把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忘记了。我们应该在中学和大学就开设戏曲课程,最起码也要开设欣赏课。我认为,文化的存在就是民族的存在。
京剧演员李筱玲:和京剧相比较,不论是京昆还是苏昆,她的唱腔和曲调更有现代感,不像京剧拖腔拖老长的,所以更为现代人所接纳。昆曲应该改革,但不能改的面目全非,可以在舞美、灯光上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来调动一切可变元素,让昆曲或是其他戏曲变得更加好看、易懂,这样,中国的戏曲才能生存,才能发展。我很佩服张艺谋,《大红灯笼高高挂》让他摆弄得美轮美奂,惟美的不得了。在这方面,我们还要加大宣传力度,运用电视等多媒体手段,培养更多的观众和票友。
江苏省歌剧舞剧院歌唱演员王润璞:作为一名声乐演员,我很喜欢昆曲的旋律,但不太了解。上大学的时候,学校里就没有开设类似的课程,觉得蛮遗憾的。昆曲被联合国列为文化遗产,就像“兵马俑”一样,我们不应该人为地去破坏,应该保持昆曲的原汁原味。在这方面,连外国人都比我们重视。有很多老外就冲着这份神秘和神奇跑来学习,我们自己为什么不去好好学习呢?我想学校在这方面要做努力,比如可以在学校里开设戏曲鉴赏课程,并请名家来做讲解和示范,培养戏曲的潜在市场和观众群。如果有可能,我一定会去学几段唱段的。
南京市杨将军巷15号市民蒋涵:这是一个带有共性的话题。前不久,著名黄梅戏演员马兰带着新编黄梅戏上演,可观众不买账,说这部戏改得让人听不懂了。马兰说,其实观众对黄梅戏的认知就是有限的诸如《打猪草》、《天仙配》这几部戏,而对真正的黄梅戏不了解。再比如,日本在某些方面比我们更新潮,但是他们就很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培养。不少年轻人都会唱类似三弦一样的古典曲种,学校也非常重视和努力,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

(摘自 《江南时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