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长生殿》70万票房仍难收回成本
上海昆剧团的全本《长生殿》5轮4本共20场演出日前在上海结束,取得了70万的票房成绩,成为近期沪上乃至全国昆曲界关注的一个焦点。然而,相当于400万元的成本投入,70万的票房虽然已经可观,但离回收成本尚有较大缺口。与此同时,由此引发的关于票价、市场的讨论,也在戏曲圈内展开。
上昆70万票房是天文数字
上海昆剧团老团长蔡正仁,此次也在《长生殿》中出演三、四本中的“唐明皇”。谈到本次《长生殿》投资和票房缺口问题,上昆的态度是,“吸引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是我们目前关注的首要问题。”
600年历史的昆曲,有我国“百戏之祖”的盛誉,但早在清代昆曲已经出现了衰落,渐渐为京剧等新兴剧种代替。到新中国成立以前,昆曲已近奄奄一息,观众演员都大量流失,全国的昆曲演员只剩下“传字辈”等二三十名老师傅。如果不是政府抢救,昆曲可能已经灭亡。而近些年,随着联合国将昆曲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批名录,昆曲渐渐回温,观众有所增加,但相对于整个大环境而言,蔡正仁说,“这个历史遗留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
本次《长生殿》演出,上座率至少有70%-90%,并且出现了“观众人数一轮比一轮多、年轻观众比年长观众多”的可喜现象。蔡正仁说,为了吸引年轻观众,《长生殿》所有学生票都打对折,“虽然这样票房会受到一些影响,收入不会太高,但我们非常乐意这么做。争取到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年轻观众,扩大昆曲在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心目中的影响,是我们更关注的问题。而且‘70万’票房这个成绩,在昆曲界也算得上是个天文数字了,对于昆曲来说,是个了不起的事情。”
明年有可能来京演出
蔡正仁认为,短期内想要收回成本,是很困难的。目前上昆的任务是总结前一段演出的经验教训,对《长生殿》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和提高,慢慢打磨,让这台戏成为一个经得起考验的作品。把上昆《长生殿》打造成一个精品,使之具有强大的舞台生命力,让它能在舞台上一直演下去,“演到100场、200场,那么我想收回成本就是非常可能的了。”
10月份,《长生殿》还将亮相上海国际艺术节,进行为期三轮的演出。同时上昆也在考虑,将《长生殿》送出上海,到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去演出。针对北京观众,蔡正仁说,“作为一名老演员,我非常希望《长生殿》能到北京演出,我们外地巡演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北京。”由于档期和计划,上昆《长生殿》今年基本不会在北京上演,但明年“大有可能”。
戏迷演员阵容值2400元票价
此次上昆《长生殿》演出,可以说基本上是倾全团之力。从阵容上来说,以副团长张军为代表的年青一代打底外,蔡正仁、计镇华、张静娴等老艺术家也悉数上阵。四本最高票价共2400元,“买三送一”后实价为1800元,确属昆曲演出中较高的价位。但放到整个演出环境中比,一场演唱会一晚的VIP票也要1000多,有网友评论,“看看那些流行明星演唱会什么票价,难道看蔡正仁演唐明皇还不值这个价?”
邱小姐不算戏迷,对昆曲之前只是有所耳闻,但从没有在现场看过。恰好公司在票房附近,午饭时间路过,便购买了当晚的戏票。没想到一看之下大为倾倒,第二天中午又赶买了余下场次,看完后赞叹不已,深深为昆曲之美所折服。“以后上昆的戏,只要有时间,一定还会再去看!”
南京的张宁静小姐是一名昆曲资深戏迷,也是南京曲社成员。此次上昆《长生殿》演出,张宁静购买了从周五到周日三天四本套票,和四个朋友一起,特地从南京赶到上海看戏。“很值。就是为了《闻铃》《哭像》《弹词》几折,这一趟也值得了。而且上昆演员的整体水平在全国昆团中算是很高的,不光老演员,新一代中很多人的表现也可圈可点,像这次《长生殿》里演安禄山的花脸吴双就非常不错。”
张宁静说,排演全本《长生殿》,对剧团要求很高,必须行当齐全、功力深厚。上昆素有“七梁十柱”的传统,从新一辈来看,除了旦角略差一点儿,其他许多行当的功力水准在全国都名列前茅。全本《长生殿》里,上昆的行当齐整的特点,也得到了观众检验。
市场演出多“赔本儿赚吆喝”
近几年,随着被列入“非遗”,昆曲演出市场持续升温。从苏昆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火爆全国开始,苏昆版《长生殿》、江苏省昆版《桃花扇》等多台大戏相继推出,一时颇有花团锦簇之势,上昆版《长生殿》无疑是往这束花里又添了一朵。但同样应该看到的是,市场环境仍然严峻,怎样摸索出一条合适的道路,业内人士依旧任重道远。
苏昆《牡丹亭》基本有赖于白先勇的大力促成和全球推广。几年下来,最初号称的500万元成本已远远不止,据知情人士透露,投入已过2000万。但其目的明确,通俗点儿说,就是“赔本儿赚吆喝”,这个吆喝赚得响亮,白先勇等推广昆曲的目的也达到了。其他很多昆曲演出,也多是社会效应多于经济效应。
而苏昆的另一台大戏《长生殿》,第一波后就渐渐没了声息——台湾投资方觉得没达到他的期望值,转而投资别的项目了。
需要专业团队策划推广
而江苏省昆版《桃花扇》则是在建组之初便明确了它的定位、方向、推广方式等,有一个较全面和长期的策划。据参与《桃花扇》制作的老象介绍,从选择《桃花扇》这个题材,到排演6个适合不同情况的版本,再到请国外戏剧节相关人士过来看首演等等,都是在制作之初考虑计划好的。相关人士看到《桃花扇》这个产品后非常感兴趣,便邀请这台戏出去参加戏剧节,费用由戏剧节承担;而省昆可以根据具体的演出状况和规模,携带不同的版本参加。即使在请来的制作方“撤退”后,《桃花扇》仍然能够根据先制定好的企划案,一步步推行下去。
上昆的全本《长生殿》,如果能有专业团队帮它进行策划和市场推广运作,应该会吸引到更多的演出商,有更好的前景。这样的过程,或许只是上昆乃至整个昆曲界的一小步,但却可能是整个戏曲产业走向市场化的一大步。(实习生
蔡一玛)
(摘自 《北京娱乐信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