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前,一种集合歌、舞、诗、戏的精致优美表演形式,一种抒情、写意、象征、诗化的艺术,一出爱得死去活来的爱情悲喜剧,一部青春版《牡丹亭》拯救了昆曲这个剧种,被称为中国文化史上的盛事;12年前,也正是这部戏,让年轻的巾生演员、戏里的男一号俞玖林一举成名,成为“昆虫”(昆曲爱好者的自称)们的青春偶像,拥有了众多粉丝,俨然成了昆曲界的“张学友”。这位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获得者也是土生土长的昆山巴城人,一年前在家乡成立了俞玖林工作室。一部戏,改变了其一生。他也正在守护这润泽心灵的声音,唤起更多的人来倾听这些几百年前的昆腔悠扬……

皈依昆曲“源于最好的选择了我”

泰戈尔的诗中曾说:“我不能选择那最好的,是那最好的选择了我。”这也是俞玖林的真实写照。

“如果没有遇上俞玖林,我大概就不做青春版《牡丹亭》了。”“昆曲义工”、青春版《牡丹亭》总制作人白先勇曾觉得打造青春版《牡丹亭》最难的事就是找演员,但在一个昆曲讲座中,看到俞玖林作为青年演员做示范动作后,顿时就觉得这是块难得的“璞玉”,正是他心目中的“柳梦梅”。在“伯乐”的推荐下,汪世瑜、张继青在内的6位昆曲界大腕口传心授给俞玖林磨戏。“当时做梦也没想到,这些泰斗级的人物能作为我的老师,更幸福的是让我有了脱胎换骨的改变。”三跪九叩磕头拜师时,在俞玖林意识深处,附载了一层象征意蕴:皈依了一门需要为之钻研一生传承薪火的珍贵艺术。然而首演一场戏,要打磨上百场,那些舞台上的功夫更是浸染着苦水与血泪,如今俞玖林落下了腰痛的老毛病,以致要带着护腰方能演出。

青春版《牡丹亭》自2004年在台湾首演以来,迄今已演出270场,不仅在内地多个城市以及港澳台三地上演,还前往美国、英国、希腊、新加坡等国家巡演多场次。今年3月5日,俞玖林将携白先勇先生为其打造的新戏《白罗衫》在苏州文化艺术中心首演。该剧也会赴国家大剧院和远赴英国演出,共同纪念汤显祖、莎士比亚这两位文学巨匠逝世400周年。

扎根艺术家乡成立工作室

当西方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伦敦剧场赢得阵阵欢笑的时候,在中国民间、会所、剧院,汤显祖的《牡丹亭》也正使中国人如痴如醉。作为昆曲演员,俞玖林很高兴能看到在社会各界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到昆曲、喜欢昆曲。俞玖林说:“演出过程中与观众的各种互动,能让你感觉到他们对艺术的苏醒。这让我很欣慰。”巡演中,俞玖林印象比较深的一次是在北京大学演出结束后,外面天寒地冻,但很多年轻的学生拥在过道里久久不肯离去。“他们的眼睛在发光:‘俞老师,感谢你把这么美的昆曲带给我们。’他们在《牡丹亭》里欣赏到了中国文化纯粹的美。”

2014年12月,俞玖林工作室在家乡巴城成立了。“因为昆曲的根在这里,我们要把根深深地扎进去。”工作室选址巴城老街东一座江南民居建筑内。俞玖林工作室根据市民需求,开展一些昆曲培训、惠民表演等活动,欢迎当地百姓全民学习昆曲;并定期举办昆曲雅集、昆曲沙龙等,为当地人及游客提供一个感知昆曲、学习昆曲、欣赏昆曲的专业去处。工作室还在后花园打造实景版的《牡丹亭》,设置了一些座席,“我希望能让观众近距离欣赏昆曲,感受雅致的慢生活。”俞玖林说。

传扬大美三种身份一种使命

一线演员、昆曲使者、“小昆班”老师,在俞玖林身上有着三种不同的身份。2015年9月,俞玖林还承担着石牌小学“小昆班”的教学任务。如今的“小昆班”有100多个孩子。接到任务后,俞玖林和同事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根据曾在艺校学习昆曲的专业再嫁接一些适合孩子们学习的内容,教授孩子们学习唱念、表演、基本功等。“‘小昆班’的长远目标,并不是局限于培养几个昆曲苗子、排几个节目、拿几个大奖,我觉得应该是一种普及工程,希望同学们能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到优秀的传统文化,欣赏到昆曲的美,最好大多学生都能哼唱一段。”俞玖林说。

就像杜丽娘要走出深闺,才能知道“春色如许”。昆曲这朵清雅的兰花也需要广阔和肥沃的土壤,才能保持生机。俞玖林正在做的和想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正如俞玖林在其昆曲专场纪念明信片上所写:“愿所有喜欢昆曲的人,共同爱护我们的昆曲,把她当作手心里的宝,直到永远……”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