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演李二嫂是17岁1954年《李二嫂改嫁》参加华东六省一市汇演,包揽了所有奖项1957年李二嫂走上了银幕2004年《李二嫂改嫁》又获得中国戏曲现代戏突出贡献奖。
17岁变成了“寡妇”
在郎咸芬布置朴素简洁的家中,年近70的她穿着一件红色的毛衫,显出一个老人少有的精神劲儿。郎咸芬告诉我们,虽然已经离开了舞台,但她依然钟情于吕剧,仍坚持练功,对徒弟进行辅导。
谈到她的代表作《李二嫂改嫁》,郎咸芬说,那是自己在省吕剧院接的第一个任务。那年,她17岁。
一个17岁的年轻姑娘,一直生活在城市,演一个21岁的农村寡妇,其困难可想而知。接到这个任务的郎咸芬,十分紧张,排练了两个多月,领导看了之后说:“这个演员不行,不像农村妇女,更不像寡妇。”
1952年冬天,郎咸芬和她的同事们来到了博兴县阎家坊村体验生活。村干部找来了当地的农村青年寡妇,和郎咸芬同吃同住同劳动。有一个刘大嫂,经历与剧中的“李二嫂”十分相似,她的身世深深吸引了郎咸芬。郎咸芬回忆说:“当时,博兴农村十分落后,这个刘大嫂也是被卖到这个村里的。后来,丈夫死了,她就一直守寡。在那个年代,这样的女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走路都贴着墙根,不敢抬头。”
刘大嫂被封建思想深深禁锢着,她拒绝与郎咸芬交流,认为自己是有罪的,怕玷污了别人。郎咸芬索性住到她家里,和她一个炕上睡觉,可她却坚持两个人分别睡在炕两头。郎咸芬没有气馁,帮助刘大嫂扫院子、喂鸡、搓棒子。
精诚所至,刘大嫂变得亲近了。
郎咸芬找到感觉了。两个月后,在当地再度演出《李二嫂改嫁》,这个17岁的女孩彻底脱胎换骨了。比如,剧中李二嫂“上鞋”的动作,是刘大嫂手把手教的;“拉碌碡”也是跟着一遍一遍学会的。
全国人知道了“李二嫂”
郎咸芬体验生活回到济南。重排的《李二嫂改嫁》在大观园演出,轰动一时,有很多人拿着铺盖卷连夜排队来买票。
郎咸芬成功了,“李二嫂”成功了。从1952年开始,半个世纪的艺术生涯,郎咸芬与“李二嫂”融为了一体。
1954年9月,《李二嫂改嫁》参加华东六省一市汇演。作为开幕式的演出剧目,又是一炮打响,轰动上海,最终囊括了当年所有的奖项,包括最佳导演、最佳舞美、最佳剧本奖等。
1955年,该剧进京演出,当时的文化部艺术局局长田汉和夫人安娥还特地设宴款待他们。后来,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先后观看过此剧。中央领导和老一辈革命家、艺术家对“李二嫂”的关怀,让郎咸芬铭记在心。
1957年,《李二嫂改嫁》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搬上了银幕。习惯了舞台表演的郎咸芬,一时难以适应戏曲片的风格,以至于导演不得不反复提醒她:“这是在镜头前,我们要求真实。”郎咸芬说,有一场“下雨”的戏,在戏曲中都是虚拟的演出,而在摄影棚拍摄则是要“真实的淋雨”,拍完这个镜头,她就感冒了。功夫不负有心人,郎咸芬塑造的“李二嫂”走上了荧屏。这部电影让“李二嫂”红遍了大江南北。
“李二嫂”是集体的杰作
“李二嫂改变了吕剧的命运,也改变了我的命运。但李二嫂是大家的嫂子。”郎咸芬说:“好多人为这个人物,付出了自己的心血。首先是小说原作者王安友老师,《李二嫂改嫁》就是根据他的中篇小说改编的。王老师很朴实,跟农民一样。二是导演尚之四,尚之四是一个天才导演,他对音乐、舞美、设计、音响等等都非常精通,我1951年就跟他合作,可以说他是我的引路人。经常是这样,我们排完戏吃饭时,他就端着个碗过来了,告诉我哪个细节火候还不到,然后他开始走步子,一遍一遍给我示范。对这部戏作出贡献的还有编剧王昭声、刘奇英等。”
“文革”时期,郎咸芬被关进牛棚,受到不公正待遇。她不堪忍受屈辱,一度得了“痴呆性精神分裂症”。那段时间是她人生中最痛苦的时候。1973年,《李二嫂改嫁》恢复演出,郎咸芬重新登台。坎坷的人生经历,对她演好“李二嫂”这个角色,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艺术养料,郎咸芬的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值得一提的是,年逾花甲的她再度出山,主演的《苦菜花》荣获了1998年度文华表演奖。
如今,《李二嫂改嫁》已经先后演出2000多场,除新疆、西藏和台湾外,全国各省市都留下过“李二嫂”的身影。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