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剧是山东地方戏的代表剧种,但吕剧称谓的由来至今还众说纷纭。有说,吕剧剧目多是小生、小旦夫妻两口子的戏,口对口称吕剧;有说,吕剧早期的代表剧目《王小赶脚》是骑着驴唱戏,谐音称吕剧;有说,吕剧主弦坠琴演奏时不断地捋上捋下,而称吕剧……

种种说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吕剧的历史演化过程。近百年前,黄河下游水灾频发,博兴、广饶一带失去土地的农民便唱着琴书卖艺求生。后来在鲁西北、鲁中、胶东地区逐渐形成一个说方言、唱乡音、演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新剧种,其代表剧目有《老少换》、《王华买父》、《王小赶脚》、《小姑贤》等数十出;代表人物有张传新、时殿元、李同庆、时克元、张传海等。

吕剧有着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剧本选材多取自民间家庭伦理故事,唱词道白通俗易懂,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其音乐系“板腔体”,主要板式为“四平”、“二板”两大类,另有曲牌数十种,旋律委婉流畅,唱中有说,说中有唱,灵活俏皮,清新明快。农家有“听见吕剧腔,饼子贴到门框上”的说法。吕剧的表演注重程式,又不为程式所囿,讲究质朴、自然,给人以朴实无华、生动亲切、趣味盎然的艺术感受。

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改善吕剧发展的社会环境,组织新文艺工作者发掘整理吕剧的优秀传统,创作演出了《李二嫂改嫁》、《姊妹易嫁》、《墙头记》等一批享誉全国、影响深远的优秀剧目,产生了郎咸芬、林建华、李岱江等一批著名吕剧表演艺术家,创造了吕剧发展的辉煌。新时期以来,创作演出了《石龙湾》、《画龙点睛》、《军嫂》、《苦菜花》等优秀剧目,推出一批青年艺术人才。

剧种的发展和提高,促进了吕剧的普及。吕剧流行地区农村的老百姓,不仅爱听吕剧,而且把吕剧作为一种自娱的重要手段。村边地头,经常能听到村民唱着吕剧“四平调”打耍调侃、对答交流;耕作完毕的农民,沐浴在晚霞中,斜躺在自家的毛驴车上,对着驴腚踹上一脚,喊唱着吕剧名段:“马大宝我喝醉了酒,忙把家还”,悠乎乐哉地返回炊烟飘起的家园。冬闲春节期间,乡民们粉墨登场的吕剧擂台赛,更是农民辞旧迎新、庆贺吉祥的风景线。广场上、戏台上,欢声笑语、指名道姓、评头论足、热闹非凡。哪个村的戏演风光了,这一年便喜气洋洋,津津乐道;哪个村的戏比不过人家,这一年便憋着劲要争回风光。

近年来,在山东省委省政府关于振兴吕剧指示精神的推动下,全省吕剧事业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吕剧理论研究、艺术研讨、人才培养等工作有新进展。去年举办了剧本讨论会、编剧讲习班和全省吕剧艺术研讨会;今年又在青岛举办了吕剧优秀演员讲习班和吕剧音乐研讨班。这些活动为全面提高吕剧艺术工作者的素质,明确吕剧艺术的发展方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一批优秀剧目和青年艺术人才脱颖而出。近两年来,全省共创作演出吕剧新剧目近2 0 台。1 9 9 6 年1 0 月举行的全省吕剧会演,集中展示了吕剧创作的新成果。这次应邀进京演出的4 台吕剧,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达到了一定水平,在山东演出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有的已演出1 0 0 多场。

《苦菜花》是山东省吕剧院根据冯德英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大型现代吕剧。该剧在忠于原作的基础上,突出表现了以母亲为代表的胶东妇女在抗日战争中承受巨大压力,不屈不挠、英勇斗争、舍身救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无品芝麻官》是由青岛市吕剧团创作演出的反映城市社区生活的现代戏。该剧以轻快的喜剧手法、清新的风格,塑造了街道居委会主任这样一个“无品芝麻官”形象,反映了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景象。

《滩回水转》是由滨州地区吕剧团创作演出的反映农村现代生活的大型现代戏。该剧通过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再现了黄河下游当代农村的变革历程,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荣辱悲歌》由烟台市吕剧团创作演出。该剧以甲午海战为背景,集中表现了北洋水师将领的夫人们,面对国土保与失、舰队存与亡、家庭离与合、个人荣与耻的艰难选择,是一曲充满激情的爱国主义悲歌。

这4 台剧目,题材不同,风格各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山东吕剧艺术的整体水平。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唱一方曲。吕剧是山东的地方戏,是山东人的心曲。在人们审美需求日益丰富的今天,吕剧正在为寻找与时代的契合点而努力,正在为表现山东人的新生活、新风貌、新时代唱响“黄钟大吕”。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