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2月26日,莱阳县城关的一户农民家庭喜得一女。小女孩像普通孩子一样,干着农活长大,到了年龄便上小学,岁月也许会平淡的过去,但谁也没有想到,她日后竟成为了蜚声胶东、享誉齐鲁的吕剧名角,又成为了桃李满园、门生无数的高级教师……

她就是吕剧表演艺术家、吕剧教育工作者贾淑华。

著名吕剧音乐家丁博民:

淑华同志是一位很有造诣、颇具实力的演员。她行当有广度,表演有深度,嗓音有亮度,听她的演唱是一种享受,令人过耳不忘,百听不厌。她气息充沛、吐字清晰、讲求五音、色正味甘;高音清脆,少有尖嘶;中音宽厚,朴直饱满;低音凝重,却不闷暗;无情不唱,唱则动情。听她演唱我的心门不时被叩打,时而让我闷声寡言,清晰暗叹;忽而让人遐想翩翩,思绪万千;欢快时让人心花绽放,伤感时让人潸然泪下…
著名吕剧表演艺术家郎咸芬:

淑华同志早在六十年代就已经名扬胶东、蜚声全省。古装戏、现代戏均能驾轻就熟,塑造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其声腔艺术的成就尤为人们称道。她的嗓音明脆嘹亮、珠圆玉润,演唱委婉流畅,如山涧泉溪一波三折,似林中莺啼悦耳清醇。她十分善于运用细腻多变的演唱揭示人物纷纭复杂的内心情感,具有吐字规范、行腔字如、韵醇味厚、情真意浓的演唱特色。

酷爱音乐 结缘吕剧

1949年进入莱阳师范附属小学读书的贾淑华,因为嗓子好而被音乐老师发现并重点培养,每逢学校组织文艺晚会,唱歌跳舞总有她的份,正因为如此,她越来越喜爱音乐。

幼年的音乐启蒙为贾淑华的吕剧人生埋下了伏笔。1955年冬天,莱阳专署文化科组织艺术培训班,能唱能演的贾淑华被挑中了,她参与汇报演出的《十大姐》《双条鼓》《小车舞》受到了领导的称赞。此后,她还被选赴济南山东剧院参加省群众业余文艺汇演,获得了三等奖。

1956年3月,莱阳专区决定成立吕剧团,这就是后来烟台市吕剧院的前身。贾淑华便在这时被招进了剧团,也成为了烟台吕剧发展的见证人。“3月20日报到,李吉福副团长接待的我,第二天就跟着下乡演出了。虽然没有演出任务,但我很认真地看人家演戏。”在下乡演出的过程中,贾淑华渐渐地体会到演员的苦与乐,也慢慢懂得了艺术的真谛。

进团之后,贾淑华跟老演员、琴师学习,特别是向导演刘玉亭老师学习,学戏半年,渐渐开始登台演出。起初主要是演折子戏,在《春香闹学》中演春香、《拾玉镯》中演孙玉娇、《王小赶脚》中演二姑娘,后来又演出了《张羽煮海》《拴娃娃》等剧目。勤学苦练的贾淑华不知道,她的第一个原创“大戏”将要到来了……

磨砺前行 勇攀高峰

1959年3月,剧团决定排演大型现代吕剧《苦菜花》,贾淑华饰演赵星梅。为了演好这个人物,她反复阅读原著、观察剖析、精心揣摩,准确地把握了赵星梅这位兼具胶东农家女与革命军人气质的人物。该剧在省会演中获奖,受到群众好评并灌制唱片,贾淑华自此崭露头角。

贾淑华最早学习的是花旦、青衣,后来为了提高演出水平,又学习了武旦、刀马旦,上演了《杨八姐盗刀》等剧目。1960年,她在偶然中接触了小生行当。

这年5月,剧团在青岛演出,“演小生的演员病了,你能不能顶上去?”领导一句话,让贾淑华愣住了。隔行如隔山,她自然是懂的,但票已经卖出去了,自己又是党员,不能给剧团丢人啊!

大半天的排练、走场之后,不料晚上演出效果非常好,观众不走,等着看小生演员。从此之后,贾淑华除了练习旦角,还要提高小生表演技艺,后来还在《西厢记》《红楼梦》《桃花扇》《状元与乞丐》《桃花扇》《郑盈盈》等剧中饰演小生。

为了提高演出水平,她学越剧小生徐玉兰的潇洒风度,学黄梅戏旦角严凤英的细腻准确,学吕剧郎咸芬、钱玉玲的表演艺术,学吕剧林建华的优美唱腔…她用众家之长来丰富自己。

苦意争春 巅峰艺韵

1964年,歌剧《江姐》上演后,迅速在全国掀起热潮,此剧也被改编为吕剧。

在排练中,她反复琢磨小说和电影中的江姐形象,也注意观察对照其他革命先烈的素材,从多方面充实江姐的形象。该剧在烟台胜利剧场首演后,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当时,正提倡演英雄学英雄,我是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向江姐学习的”。如今,该剧已成为烟台市吕剧院的经典保留剧目,还曾跟随保利院线在全国各地巡演。

六十年代初,贾淑华已经成为剧团的台柱子,而文革的到来打击了这位正处在艺术巅峰期的好演员,她被打成了“文艺黑线人物”。那十年中,她演过《红灯记》《收租院》《雪山青松》《海上明珠》《春风送暖》《龙江颂》等剧目。虽然演戏较少,但她仍不间断地练功。

贾淑华之前已经通过电影和文学作品熟悉了江姐这个人物,也正是因为如此,她才觉得表演难度太大,觉得自己的生长环境、经历、思想等方面与江姐的光辉形象相差太大,而剧中唱词数量既多又长,更增加了刻画难度。

贾淑华的成就得益于对待艺术一丝不苟的态度。《江姐》一剧经常下乡演出,穿着六厘米的高跟鞋,踩在乡间松软的土地上,贾淑华努力坚持;《陈三两爬堂》需要演员跪着唱一小时四十五分钟,当时她与著名演员王筱梅两人轮流饰演陈三两,该剧演出场次很多,导致俩人的膝关节都严重受损;《龙江颂》中有一场跳大坝的戏,要从两三米高的地方往下跳,舞台上的贾淑华一跳,脚就崴了,可自己在舞台上又硬生生给直了起来…因为常年演出,年轻时身高167cm的贾淑华,到老年时身高不足160cm…

梨园春至 杏坛育人

文革结束后,贾淑华迎来了艺术的第二个春天,她先后主演了《状元与乞丐》《这样的女人》《半把剪刀》《郑盈盈》等剧,其中《郑盈盈》还被电视台拍摄成戏曲片在全国播出。

为培养吕剧后人,充实烟台艺术学校的师资力量,1981年9月,贾淑华被调到艺术学校担任教师。这一年,她四十岁,不惑之年。“为了真正‘不惑’,我决心从头学起,向同行们学,向书本学,研究艺术教育的特殊规律,探索吕剧教育的新路子”。在教学中,她文武并重、多个行当一起教,而除了教授技艺之外,她还注重体察同学们的心理变化,激发大家对吕剧的兴趣。日常生活中,她嘘寒问暖,主动向同学们提供帮助,而在纪律性问题上,却从不含糊,可以说,她是既“慈”又“严”的老师。

她在烟台艺术学校一直工作到退休,教授的学生遍及全省,可谓“桃李满园”,很多学生都已成为所在院团的台柱子。

年近八旬、嗓子又有甲状腺炎的她,已经多年没有登台了。她曾说,“想唱也唱不了了,过去嗓子好,现在一点也唱不出来,心里很难受。有一天我在家里听唱片,都掉泪了。”

今年是烟台市吕剧院成立六十周年,也是她本人从艺六十周年,她坚持克服困难,在“黄钟大吕”演唱会上唱了《江姐》中的一段,虽声嘶力竭,但每一个字每一句,都饱含着血泪,饱含着一位老艺术家对吕剧一生的守望。

小孩与狗童真分隔线

贾淑华,1941年生,山东莱阳人,吕剧表演艺术家、吕剧教育工作者,1956年从艺,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曾任烟台市吕剧团演员队队长,烟台艺术学校吕剧科主任、教务处副主任、高级讲师。

从艺期间,先后在《苦菜花》《江姐》《西厢记》《郑盈盈》等六十多部戏中担任主要角色,并在青衣、花旦、小生、老旦等行当上都颇有造诣,主演剧目曾被制作成电视片、唱片、录音带、CD在全国播放销售。从事艺术教育工作后,不断探索戏曲教学规律,教授的学生已成为各剧团的主要演员,指导的《楝树坡》曾获全国一等奖榜首,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全省中等艺术学校十佳教师,多次获省文化厅园丁奖,国家级、省级指导教师奖,多年来为吕剧艺术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图一左一:山东省吕剧院 吕淑娥
图一右一:烟台市吕剧院 王晋杰

与学生在一起
图二右一:烟台市吕剧院 温七妹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