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官隶属吕艺镇,曾名官庄、十楼官庄、留官庄,位于博兴县城东北17.5公里,1987年划为刘官一、二、三、四、五5个村民委员会先来说一说“吕”字,两个“口”字成“吕”字,因此称吕剧。另一种说法是,吕字系“驴”、“闾”、“缕”的谐音字,故在用文字标明剧种时,写作吕剧。哪一种说法都没有明确的历史记载。

吕剧是由一种很简单的民间曲艺逐步发展起来在黑暗的旧社会,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春旱秋涝,灾荒连年,人民生活十分窘迫。1880-1890年,这一时期的民间艺人孙中心(生于1852年,卒于1939年,今博兴县纯化乡王文村人),和今博兴县阎坊乡刘官村的张连信(1876-1918,因本人有麻子,人称“麻班头”),为生活所迫,四处流浪卖唱,借以乞讨谋生。

那时只唱《十大爱》这一节目,唱腔有“节儿调”、“摇调”、“凤阳歌”、“靠山调”、“铺地锦”、“鸳鸯扣”、“跌落金钱”、“大汉口”、“小汉口”、“四大景”、“杂曲小调”等四十多种,以后逐步汇集成“秧光腔”。伴奏开始用四虎弦,节奏是打梆子。1911年在伴奏方面,又增加了洋琴和坠琴,唱腔由“秧光腔”改为“坐腔扬琴”,很快又发展到“上装洋琴”。

1911年春节,孙中心、张连信在刘官村用纸糊了个毛驴,系在二姑娘的腰间,用天仙韵演出了《王小赶脚》年春节,孙中心、张连信在刘官村用纸糊了个毛驴,系在二姑娘的腰间,用天仙韵演出这一活泼生动的演唱形式,曾轰动一时,群众把这种戏称为“驴戏”。与刘官临近的高渡村,那时正大演“扽腔”戏(又名周姑子戏)。故有“刘官跑了驴高渡扽”的双关俏语(“扽”在当地方言中有捉拿的意思)。从此,刘官村的吕戏出了名,刘官村也被人誉为“吕剧之乡”。刘官村的群众热爱吕剧,人人都喜欢唱吕剧。难怪人们诙谐地说:“刘官村的大人小孩,说话都有吕剧味,连拉风箱都是吕剧腔。”

1914年,孙中心、张连信吸收了刘官村的张兰田、徐振同、张丙智、张士祥等为徒弟,参加演出。1928年,进一步扩大,在刘官村又发展了一批新演员,其中有张长东、张墨林、张采元、张采富等人,后又招收了张传海、张明然(以上人员都是刘官村的)解放初期,人民政府就把刘官村一带的老艺人组织起来,又招收了一批青年演员,成立了第一个专业剧团——博兴县吕剧团。

1952年11月(应为12月-引者注,下同),省文工团(应为省歌剧团,即省吕剧团的前身),以刘梅林(应为刘梅村)同志为团长,尚志寺(应为尚之四)同志为副团长,与郎咸芬、申涛(应为沈涛)、张斌、钱玉玲等十四人来刘官村一带访问,并由张斌谱记了刘官艺人张墨林、张玉生、张传海、张明然、张采元、张俊成的各种唱腔,历时近三个月之久。同时还在刘官村招收了第一批女演员张龙美、张聚英、张春荣、张桂荣、张英莲等人,参加了省文工团(应为省歌剧团)。目前,刘官庄吕剧团现有演员20余人,是每年春节,庙会,起集,开业,婚庆,物资交流会的一个最佳联系处。巡迴于淄博、潍坊、东营、滨州等地演出。有老生:张啟敬张英明、张英光、胡守珍;老旦:刘孟香、张桂荣;青衣:耿麦芬、王秀芹、高春开;花旦:牟云梅、张洪芳、张玉梅、李晓齐;丑角:张安卿、张志中、王连春;小生:张洪顺、崔学志、张辽宁。司琴:张志中 60岁初中 司鼓张传法 60岁高中 扬琴张国坤 62岁初中 二胡张振锋 50岁初中曾二次走进中央11台,2007年在黄河三角洲节目中播出。2009年本村的三个小朋友走进了中央11台过把瘾栏目。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