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山东人,不了解家乡戏实属不该,山东的地方戏就是吕剧,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之前听过很少的一点,最有名的就是郞咸芬演唱的《李二嫂改嫁》。昨天晚上,看了剧场版的山东吕剧《墙头记》,上网一搜,是根据蒲松龄的同名俚曲改编的。这出戏表演很到位,唱腔很有山东特色,听起来特别亲切。抽空再看看电影版的,相信也蛮有意思的。
《墙头记》内容是:张木匠养了两个不孝子,老来无依无靠,两个儿子你推我,我推你,谁也不想赡养老人,无奈之下,竟把老人架到了墙头上,无人照料。路过的王银匠给老人出了一个主意,就说老人以前在他那里化过银子,把它们藏在了一个秘密的地方。两个儿子和媳妇知道后,为了得到老人的银子,一改之前的做法,争相赡养老人,张木匠的生活从此大不一样。在儿子和儿媳的精心照料下,虽不是出于真心,却也照顾的周到,张木匠去世后,儿子和儿媳又缠住王银匠打听银子的下落,王银匠于是将计就计,把他们骗到墙头下挖“宝”,墙倒后,压住了一伙不孝人。
与此内容类似的是相声《化蜡扦》,个人以为刘宝瑞大师说的最好。《化蜡扦》中变成了三个不孝的儿子和儿媳,受苦的是一个无人赡养的老太太,给她出主意的是她的闺女,而且想了一个方法,把锡蜡扦化成条子围在腰上,冒充金银,以此骗过不孝的三个儿子和儿媳,结果老太婆受到了很好的照顾,直到去世安葬后才被发现。
一个属于戏曲,一个属于曲艺,但是讽刺的是同一类人,也是各类表演形式中一直在讽刺的——不孝子。表演是需要夸张的,但是生活中还真有这样的不孝子,甚至比吕剧和相声中的还过分。很不明白,为何养儿十几载,到头来不仅无人照料,还赚了一个“老不死”的外号?(水之寒)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