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戏、演戏、品戏是吕剧发源地东营市牛庄镇时家村老百姓钟情的美事。1月27日,大年初五,午饭刚过,村里的男女老少裹紧棉衣,拎着板凳,迎着寒风,争先恐后地涌向村新春戏曲联欢会会场,期待好好地过一把戏瘾。
“咚咚锵,咚咚锵……”一阵清脆的锣鼓之后,年戏如期开场。“时家村有个时殿元,吕剧创始他为先,他组织了个小戏班,拉琴说唱走乡间。一曲王小赶脚戏,自创‘驴戏’谱新篇……”伴着吕剧二板的优美唱腔,走上一个身着戏服、精神十足的庄稼汉,亮开了嗓子。“戏匣子”时冠峰这段《吕剧发展之奥妙》一下子揪住了群众的心……
“大树护藤藤绕树,高山流水水养山,为同志也是为了俺,八路军老百姓同命相连……”吕剧“后生”时凯月的一段吕剧《苦菜花》婉转动听,唱、念、手、眼、身、法、步,一招一式,有板有眼,一看就是科班出身。她的演唱逐渐把人们带回了革命战争年代,现场一片静寂……今年14岁的时凯月目前是省电影学校的学生,她自幼跟随村里老艺人学戏,已参加大大小小的演出数百场,可谓是年少的“老演员”。她刚唱完,台下掌声雷动,小“粉丝”们追逐着跑上去拉住她的手叫嚷着要拜师。
“接下来上场的是‘金嗓子’张文华……”随着报幕声落,张文华赶紧放下正在“玩”的手机,没有挂断就小碎步走上台唱起了《借年》。一曲唱罢,她拿起手机,诚恳地问道:“您听我唱的咋样?您可要多提意见,多指导啊……”原来她在用手机为城里的票友“现场直播”呢!
“俺也来一段!”循声望去,观众中“杀”出一个“外来客”。他是谭家村谭希增,是个地地道道的戏迷。今天是来时家村走亲戚,看到演戏,嗓子直痒痒,就自告奋勇地登台了……
联欢会精彩不断,欢声笑语萦绕乡间。当天的演出中,最忙活的还要数团长时玉良,63岁的他是吕剧第五代传人,吹拉弹唱样样精通,他一直在为演员伴奏,并不时给演员指点技艺。时玉良说:“吕剧创立之初,是村民逃荒要饭的谋生手段。现在党的政策好,生活不用愁了,吕剧成了我们的精神食粮。趁着身子骨还壮实,我得多唱唱,多练练,尽力把老祖宗留下的宝贝传下去。”由于以前老艺人传承吕剧多数是靠口授,没有留下太多的文字资料,有的老剧本、老唱腔濒临消失,时玉良就和其他几位吕剧传人抓紧搜集整理,以期把吕剧发扬光大。
时家村村委会主任禹青介绍,时家村是吕剧发源地,该村老艺人时殿元因1900年首创吕剧被称为吕剧创始人。但是前些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吕剧与人们生活之间的距离似乎越来越远,观众流失、后继乏人等诸多问题也使得当地吕剧陷入了发展困境。
如何让吕剧这一文化遗产传承下去考验着吕剧故乡人。为此,当地政府开始着力打造这块传统艺术品牌,围绕吕剧发展和创新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为弘扬吕剧营造了良好氛围。2004年,吕剧表演艺术家郎咸芬、李岱江等人被邀请到村里出席吕剧发源地揭牌仪式,并献上精彩的演出,这让村民大受鼓舞。时家村的吕剧复兴之路从此开始。此后,村里成立了吕剧团、秧歌队,年年举办吕剧联欢会。
如今,传统吕剧正在唱响黄河三角洲。禹青介绍,现在时家村的文化能人已达七八十人,每年都要到外地演出。当地的吕剧氛围越来越浓厚,传统文化的魅力日益得到乡亲们的认同。在该村的影响下,附近十里八乡的吕剧戏迷都被吸引过来,到村里来拜师学艺的人每年都有许多。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