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往事 | 百年前那段逃荒路上的救命戏——吕剧,经典吕剧《姊妹易嫁》热卖中

临沂大剧院 周末好剧汇

关注临沂大剧院 与艺术比邻而居

吕剧《姊妹易嫁》开篇四句:
春雷一声惊天动
得中金榜第一名
万岁恩赐旨一道
荣归故里把亲迎

不同于戏里的热闹场景,山东吕剧的诞生却充满了辛酸与苦涩。

逃荒岁月

逃荒岁月

清咸丰年间,山东黄河改道大清河入海,此后河堤失修,黄河水漫溢,年年为害。民无食,仅以麦穰、屋檐草充饥。时疫流行,千里饿殍,“哭声直上干云霄”。灾荒当前,内忧外患不断的清廷,赈灾救济却迟缓无力,“从未闻有一粟一粒之施”。本就挣扎在死亡线上的贫苦农民和城镇贫民,或冻馁而亡,或全家无存,侥幸活下来的则成为“饥民”、“流民”。

卖艺活命

卖艺活命

为了活命,“饥民”、“流民”只得成群结队外出逃荒。他们背井离乡,靠要饭乞讨度日。灾民队伍日益庞大,单纯凭借上门要饭所得微乎其微。一些灾民便以当地流传的俚巷歌谣、乡间曲调来演说小故事,用演唱的方式,博人一乐,谋条生路。灾民们赶着毛驴,带着简单的乐器,一村一村流动演唱。每当人们听见舒缓的蹄声与悠扬的唱腔,便知道逃荒唱曲的人来了。

饱受磨难

饱受磨难

表演结束,人群散去,灾民捡拾村民留下的米面和钱财,以应付接下来几天的生活所需。遇到丰年,乡民们出手大方,灾民便能勉强挣口饭吃。遇到灾年,人人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哪还有多少闲钱打赏,唱曲的就要忍饥挨饿,艰难度日。当时的灾民靠卖唱谋生,已经兼有戏曲艺人的角色。但在大灾之年,许多唱曲的灾民也会冻饿而死,侥幸活下来的只是一小部分。

艰难成长

艰难成长

在长期的流浪生涯中,艺人们不断吸收戏曲唱腔和民间小调来丰富自己。山东吕剧就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渐渐成型。关于吕剧的叫法起源有很多,其中一个是说由于艺人外出搭班,都是一村,同姓同族,甚至是一家子或两口子,所以叫吕戏。那时的流动小戏班都来自博兴、广饶,对这种形式,艺人则称为化妆扬琴或上妆扬琴。

李先念同志接见济南市吕剧院演员

李先念同志接见济南市吕剧院演员

新生
吕剧自形成以来,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纵观吕剧艺术的整个历史演变过程,大体上是循“山东琴书(说唱扬琴)——化装琴书(又称化装扬琴)——定名为吕剧”之脉沿革和发展的。解放后,在党和人民的培育下,吕剧很快成为雅俗共赏,引人入胜的山东主要地方戏曲之一。到五十年代末,全省已有近三十个吕剧专业团体先后成立。

济南市吕剧院

中国成立最早的专业吕剧院团——济南市吕剧院

上世纪40年代,化妆扬琴班社开始纷纷进入济南驻演,活跃在今济南大观园一带,繁荣一时。之后因战乱,到解放后济南的各家化妆扬琴班社仅仅保留了“义和班”一家。1951年10月,在政府帮助下,以“义和班”老艺人于廷臣等名角为班底,济南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化妆扬琴专业剧团——鲁声琴剧团。后更名为济南市吕剧院。

经典吕剧作品《姊妹易嫁》

经典吕剧作品《姊妹易嫁》

从建团至今,济南市吕剧团演出的剧目大都根植于民间,洋溢着浓郁的山东地域气息。《姊妹易嫁》是济南市吕剧院优秀传统保留剧目,曾多次晋京汇报演出,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的高度评价。该剧讲的是素花、素梅是姊妹俩,素花自幼与牧童毛纪订婚,长大后,因嫌毛纪贫穷,竟在迎娶之日,不顾旧日情义,拒绝前去完婚。素梅激于义愤,并感毛纪忠诚,愿代姐出嫁,在上轿时,她知毛纪已得中状元。此时素花羞愧难当,后悔不已。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山东地方戏代表之一的吕剧发展至今,它的生命力不仅来自于扎根民间、取材民间的优美唱段,也来自于它所承载的那份厚重的历史底蕴。


节目名称:济南市吕剧院吕剧传统戏《姊妹易嫁》
演出时间:2016/12/1619:30 时长约135分钟
演出地点:临沂大剧院 歌剧厅
演出票价:80/100/120/140/180
优惠政策:会员:可享8折优惠。非会员:2-12张9折。持《智取威虎山》门票至售票厅可享8折优惠。
(优惠政策解释权归临沂大剧院所有)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