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台吕剧

吕剧,是山东省最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她以淳朴生动的语言、优美悦耳的唱腔、丰富多彩的音乐语汇而深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吕剧清朝末年由博兴、广饶传入桓台。民国时期,多流行于县境北部。1947年后有发展,遍及全境。逢春节、元宵等传统节日,大部分村庄均有演出。剧目有《王小赶脚》《龙凤面》《姊妹易嫁》《王汉喜借年》《逼婚记》《李二嫂改嫁》等。

1956年6月,桓台县吕剧团成立。这是一个集体性质的县属艺术表演团体,由县文化部门直接领导。1956年5月,领导筹建工作的是县文教科长张嵩山,具体负责人是县文化馆长付元杰、荣季良以及馆员王炳南。演职员初期有二十三人,很快达到五十人。当时吕剧团的演职员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农村中的文艺骨干,特别是在校学生中的文艺骨干;二是多年从事吕剧的老艺人,如博兴县的泥耀南、相佃元,临淄的齐艳宾,本县的李云凤、崔凤金等。六月二十四日在索镇乌河礼堂进行了首场公演,剧目是《王定保借当》,观众千余人,座无虚席,演出效果很好。县委及有关部门领导给予了高度评价,并立即批准了桓台县吕剧团的建制。七月份,县文教科委派文教干部李道贵为吕剧团第一任团长。1958年秋,桓台县并入博兴县,剧团改名为“博兴县吕剧团”。1961年秋,桓台与博兴分治,剧团随即复名为“桓台县吕剧团”。1966年春,为学“乌兰牧骑”,桓台县吕剧团改名为“桓台县文工队”,由五十人缩减为三十五人。1970年,又改名为“桓台县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1978年复名为“桓台县吕剧团”。

桓台县吕剧团在成立初期演出传统剧目。1959年冬参加山东省吕剧会演,由本团徐文执笔改编的《胡林抢亲》被评为优秀演出剧目。1960至1965年,以演出现代剧目为主。其中主要剧目有《白毛女》、《李二嫂改嫁》《箭杆河边》《丰收之后》《红岩》《洪湖赤卫队》《乌龙点睛》《杜鹃山》《沙家浜》等。 另外也创作演出了不少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现代吕剧作品,如1960年创作《乌龙点睛》,小吕剧《不服老》,现代小戏《学文化》。1964年,创作现代戏《火龙滩》,小吕剧《三借驴》《锁不住》等,并改编演出了《海防线上》《红岩》《江姐》三个现代戏。

1984年,排演的小吕剧《春风暖》,参加淄博市文艺会演,获一等奖。同年,排演的小吕剧《孙二娘闹店》,参加建国35周年山东省文艺会演,获演出一等奖,全国140余家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录音。1985年12月,桓台县吕剧团撤销。在这之后,吕剧演出在城乡越来越少。

桓台县吕剧团在弘扬吕剧艺术,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的功劳不能回避。在它的带动下,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桓台很多村庄逢年过节都把演唱吕剧作为重大娱乐节目。尤其是田庄镇于铺村,更是每年花费月余全村动员排练、演出各种传统剧目,从伴奏到演员全都是本村人,常有一家人同台演出的趣事出现。释文英等本村老人则负责教戏和组织演戏。一时盛况空前。

21世纪初,随着桓台经济社会的发展,吕剧开始在桓台城乡复苏,吕剧团纷纷成立,著名的有桓台县文化馆吕剧一团、二团,锦凤吕剧团、春之韵艺术团等。这些团队面向群众,年演出数百场次。

来源:《桓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
编辑:桓台文化

桓台吕剧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